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世界級非遺”黎錦兩年搶救記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14:1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保亭甘什嶺海南原住民文化遊覽區全面展示黎族傳統黎錦編織。

       2009年10月,黎錦染織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為世界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國政府在申報這一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産時,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鄭重承諾,保證使黎族的這一傳統技藝傳承下來。

       通過走訪海南省及各市縣級政府黎錦文化主管部門、博物館、黎錦加工製作企業、黎錦研究所、黎錦傳承人,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了為兌現諾言各界所付出的艱苦努力,更體會到對黎錦保護和傳承的良苦用心。

       搶救傳統技藝是當務之急

       如今參觀海南省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中心,櫥窗裏展出的個別黎族傳統手工技藝筒裙、頭巾等,有部分是由一個叫“宋兆麟”的人捐贈的。作為民族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黎錦傳承人要處理好保護與創新的關係,但當務之急是保護好黎錦的傳統技藝。

       宋兆麟説,每個方言的黎錦都具有原生態、原生地和原真性這些特點,只有認真地調查研究,挖掘整理,才能有效地搶救古老黎錦工藝,在此基礎上,生産出“原汁原味”的傳統黎錦,一板一眼都要保持原樣,並讓廣大年輕人理解黎錦的內涵與藝術魅力,真正把黎錦的傳統工藝繼承好、傳承好、融合好。

       “中國實施非遺保護,其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主要採取搶救性保護、生産性保護、整體性保護三種重要方式。”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鄧景華也認為,“搶救”、“保護”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基礎內容,要實現對黎錦的活態保護,使其得到傳承和發展,首先要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保存文化基因。

       而黎錦的生産性保護,據鄧景華介紹,是指在保持其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生産、開發,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利用和發展。在學界,這種保護方式被生動地比喻為“活水養魚”,即在保護的前提和基礎上,合理利用資源,使黎錦更好地融入民眾、融入生活,反哺社會。

       “對黎錦進行生産性保護是有一定規則的,生産性保護也不等同於生産性方式開發。”鄧景華説,非遺保護的黎錦更多是指那些採用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製作的紡織品,一要就地取材,二要手工製作。手工藝品和仿製的工業産品有本質不同,如果借用“非遺”産品的名氣粗製濫造,真正具有文化精髓的東西就要被擠向邊緣,最終失去生存空間,失去生命力。

熱詞:

  • 世界級非遺
  • 黎錦
  • 搶救
  • 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