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廣東省文化廳日前公佈了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南海黃飛鴻中聯電纜武術龍獅協會、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順德區杏壇文化站分別憑藉獅舞、剪紙和八音鑼鼓入選——佛山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歷史文化之於現代佛山不可或缺的價值,將由此更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佛山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並稱我國古代四大名鎮,歷史遺存十分豐厚。但值得強調的是,這不僅僅包括以佛山祖廟為代表的一大批古建築,古遺址等,更包括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佛山為粵劇的故鄉,早在漢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萬曆年間,佛山出現了粵劇第一個行業組織瓊花會館。本地班常乘專用船隻赴鄉村演出,稱為紅船班。清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在佛山率領粵劇藝人起義反清,在廣西建立大成國。起義失敗後粵劇一度被禁,經鄺新華等人努力,粵劇得以重生,並組成了粵劇同仁的新組織八和會館。
和物質文化遺産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産也代表了城市的縱深記憶,一座留有太多記憶空白的城市是沒有多少立體美感可言的。文物與古建築裏的歷史呈現給我們更多的是靜止與凝固的一面,非物質文化遺産裏的歷史才顯得動感十足。民俗也好,民間藝術或者民間傳統手工藝也罷,它們都承載著前人的情感、指紋與氣息,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歷史的容顏。難以想像,如果沒有它們的參與,僅僅憑藉幾件出土文物與歷史建築的斷壁殘垣,我們如何真正進入歷史的深處?
但是,與有形的文化遺産相比,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可能來得更迫切,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往往更易為人所忽略而悄無聲息地湮沒。物質文化遺産更注重的是物,而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注重的則是技能、技術、知識、風俗的傳承,始終以人為主線。所以,如果説,對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往往可以將其放進博物館的玻璃櫃子了事,對非遺的保護,必須使之接上現代生活的地氣,與現代生活進行更廣泛的連接,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在這方面,佛山也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比如,南海黃飛鴻中聯電纜武術龍獅協會被認定為“南海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習所”。近年來,該協會為發展和弘揚中國龍獅傳統文化、培養龍獅運動專業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曾被選派參與上海世博會廣東活動周巡演,應邀到香港旅遊文化節展示傳統醒獅表演等活動。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則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佛山剪紙的保護單位,集傳承保護、研究、創作、生産經營、文化交流於一體,經營佛山剪紙、佛山燈色、佛山秋色等多個非遺項目。
朱光潛先生説,過去如那漆黑的天空,惟有人類創造的思想藝術如星光閃爍其間——對於那些負載著歷史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亦當做如是觀。希望佛山今後還能進一步借鑒法國、台灣、香港、澳門、廣東開平等海內外成功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在非遺保護方面打造出與城市歷史文化地位相匹配的“佛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