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八仙賀壽》 |
守望玉雕47年
63歲的高兆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廣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入行47年來,他造就了大量精品。但原料被炒得飛漲之下,他感嘆這是行業的不幸,“大家都嫌貴,市場在哪兒?”於是,他希望有生之年對每一塊石頭都謹慎處理。正因為處在崇尚快錢的時代,高兆華雖培養了徒弟300多個,但後輩們都做小件,像他那樣潛心鑽研大製作的人寥寥可數。他認為恢復南方玉雕廠,再次集結在世的大師才是傳承的王道。
入行偶然:既非家傳也非逐夢
我們見面的那天,高兆華得了重感冒。自從做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事務性的工作多了,沒有以前那麼多鑽研藝術的時間,身心俱疲。採訪間隙,他接到了很多電話,其中就有一個外地老闆請他駐場做作品,他拒絕了,“如果這樣,我就不能按自己的意願走了。”
談到和玉雕的緣分,高兆華稱只是按部就班,既非家傳手藝,也非少年逐夢。1965年,16歲的他進入南方玉雕廠工作,起早摸黑跟著老師傅從入門技能一點一滴地學。他先後創新了包括花瓶、器皿、玉球支架、龍船、舫車等多項玉雕品種,成功解決了嵌件藉口技術。1984年,高兆華監製的《敦煌飛天佛塔球》被國家定為珍品,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手藝瀕臨失傳:女兒沒入行不是遺憾
自1986年開辦玉雕工作室以來,高兆華收過的徒弟已經有300多人。但徒弟們學了一些技藝便自立門戶了,沒多久,這些人又都垮了。“都是做小件,來錢快,而學全我這套起碼要花上八年到十年,還得非常努力鑽研才行,到現在沒有一個願意做我這種活的。”説到這裡,他連連嘆氣。
繼而,他開始懷念上世紀80年代最為輝煌的南方玉雕廠,如今技術人才僅剩40余人,大多賦閒在家,在職的大師們的月薪只有兩千余元。“普通玉雕藝人和民間作坊根本無法承受高成本和耗時長的投入,精品難出。”因此,高兆華近幾年在各種場合呼籲有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恢復南方玉雕廠,但囿于各種因素,沒有多大反饋。
開辦工作室以來,高兆華搬了好幾次地方,現在的地方也是租來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趕走,所以不好搞長遠、整體規劃,像打遊擊。”於是,他正在嘗試請有關部門免費提供長期的場地,解決後顧之憂,“如果老祖宗留下來的‘手上活’無法得到重視及施展空間,傳承岌岌可危”。
可即便如此,他不覺得女兒沒入行是遺憾。原因之一是原料太重,女孩子氣力不夠。更多的顧慮在於,玉器界風險太大,一個看走眼導致“三更富四更窮”的故事聽得太多了,他不想讓女兒受這份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