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徐定昌青瓷代表作品之一梵山玉音 |
從浙江省龍泉市國營上垟瓷廠的一個普通員工,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這一條從藝之路,浙江省龍泉市青瓷行業協會會長徐定昌走了整整四十年,而他的青瓷人生也是青瓷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從沉睡、甦醒、中興,及至再次邁向復興的真實縮影。
龍泉青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在吸取發揚越窯、婺窯、甌窯的制瓷經驗的基礎上,在宋代達到顛峰,因“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特點而蜚聲海內外,法國人送其美名“雪拉同”。到元末乃至明清時期,受青花瓷興起、海禁政策等因素影響,龍泉青瓷慢慢沉睡。
而龍泉青瓷的甦醒,不得不提到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視,以及海外友人對龍泉青瓷的鍾情,在周恩來的倡導下,1958年春天,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被點燃。
就是在這次機遇中,龍泉國營上垟瓷廠成立。正是這個在深山岙裏的瓷廠,後來成為了培養青瓷大師的黃埔軍校,國家級“非遺”龍泉青瓷傳承人徐朝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侯文等等皆出於該廠。其中,也包括徐定昌。
1973年,17歲的徐定昌跟隨父親到了龍泉,進入上垟瓷廠工作,拿着7毛錢一天的工資,跟着老藝人陳媛香學習青瓷原料配方。在作坊裏,徐煉碗泥、揣泥坯、揉泥巴,常常是渾身都是泥,可是也樂在其中。
“進瓷廠可是件不簡單的事,大家都很羨慕我。”徐定昌説,在當時,在國營廠工作都是一件很體面的事。
而在當時,上垟瓷廠生産的工藝瓷和日用瓷頗受市場歡迎,還曾為尼克松訪華燒制外事國禮、為人民大會堂燒制國宴餐具。不過在十幾年時間內,受體制機制的影響,這個國營瓷廠並沒有在創新領域有過多的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種現狀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期。
一大批青瓷工作者在相對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堅守着。直到90年代,上垟瓷廠和龍泉青瓷研究所職工全部下崗回家。
在這之前,苦於撫養一雙兒女的艱辛,已經是上垟瓷廠廠長助理的徐定昌咬咬牙,決定出來單幹——成立振昌青瓷廠。他也是當時率先出來開廠,“吃螃蟹”的創新者。
“我自己有1.6萬元存款,再問別人借了3.4萬。湊齊5萬元,下定決心,要是虧了就此歇手。”徐定昌回憶起1996年下的這個決定,至今還是有股子“破釜沉舟”的豪氣,他説:“沒有預料到,市場對龍泉青瓷的需求量這麼大,都是幾百個幾百個的被訂購。這樣一來,當年就收回了投資成本,我的幹勁就更足了。”
當時,徐定昌的青瓷廠並不是個例,一大批瓷廠的下崗工人也想著自謀生路開青瓷廠,但是苦於沒有廠房。2000年,在這個世紀之交,龍泉市青瓷行業協會會長給龍泉市長打報告,要求解決下崗工人辦廠的問題,政府劃撥了100多畝地。
有了政府的助推,在龍泉一下子涌現出100多個青瓷廠。面對林立的競爭對手,很多從事青瓷的人開始思考:是做産業還是做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