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黎族民間打柴舞 快樂的跳竹竿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13:2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每當黎族的三月三,或是慶豐收時,人們便聚會于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兩隊,一隊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種,一隊跳竹竿,持竿一隊把竹竿有節奏地打擊,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間,敏捷地跳躍,作出各種優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唱出“嘿!呵嘿!”這種舞蹈現在稱“竹竿舞”,又稱“打柴舞”。

       據了解,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黎語“轉剎”,起源於古崖州(今三亞市)黎族喪葬活動,係黎族古代人在死時用於護屍、趕走野獸、壓驚及祭祖的一種喪葬舞。古代黎族村寨有一喪法叫“旱賽”。即人死後入殮,停棺12天、24天、1個月不等時間,然後入土。在停棺“旱賽”期間,喪家及周村相關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喪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對這一習俗作了記載:“喪葬。……貧曰吃茶,富曰作八,諸心以牛羊低燈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擊杵”。“跳擊杵”則指跳打柴舞。這是目前所見的唯一記載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獻。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王海昌介紹,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兩條墊木和數對小木組成。跳舞時,將兩條墊木相對二米左右平行擺放于地面上,墊木上架數對小木棍,木棍兩端分別由數人執著,兩兩相對,做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擊拍,發出強有力的節奏。舞者跳入木棍中,來回跳躍、蹲伏,模倣人類活動和各種動物的動作及聲音。

       打柴舞具有很強的娛樂性,是群眾文體活動的好方式,1957年舞蹈工作者將其改變進京參加少數民族的民族文藝會演,被譽為“五指山藝術之花”。後來到羅馬尼亞、南斯拉伕、巴基斯坦、日本等多個國家演出,又被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

       但由於打柴舞原生態形式依託三亞地區黎族民間喪葬活動而存在,在該地區的喪俗的變化,對民間打柴舞生存的延續空間影響很大。建國以來,經過歷次運動整改,該地區喪俗不斷簡化和漢化,絕大多數村寨已減去了跳打柴舞這一程式。到目前為止,全黎族地區僅三亞市崖城鎮朗典村自古至今一直保留這一古俗,如果這一古俗在朗典村終止,黎族民間打柴舞的原生態形式即宣告消亡。

熱詞:

  • 黎族
  • 民間
  • 打柴舞
  • 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