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玉環鰲龍燈 |
藏龍盤龍,民間瑞兆。在龍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跟隨非遺專家王淼沿著龍的足跡,去探訪已成功入選國遺、省遺的30條“非遺龍”……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古往今來,舞龍燈成了人們寄託祝福和賀年慶典的一項傳統活動,同時也表達對來年的美好願望——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坎門花龍……這些別具特色、富有創造性的浙江龍,生龍活虎地翻飛在世界的舞臺上。
接龍好生活
流光溢彩的巨龍,時而遊龍嬉水,排成一字長蛇陣;時而蛟龍出海,山呼海嘯般飛旋于村頭街巷。在空曠處轉動打圓圈,隨龍珠顧盼,伴隨鑼、鼓、鈸聲,熱鬧非凡。
“分佈于溫州龍灣區寧村的拼字龍,屬我省品種繁雜的龍舞中的稀有品種。”王淼解釋,其外觀特點為龍頭、龍尾與龍身分開,龍身各節則以綢緞製作的龍衣相連;表演中,除了能完成龍舞的一般動作套路外,還能以龍身為主拼出“天下太平”、“上元大吉”、“五穀豐登”等字樣。據當地數位百歲老人的回憶,他們祖父輩在世時即有拼字龍。因龍灣舊屬永嘉,結合考證《永嘉縣誌》,拼字龍應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了。
村民們説,“製作一條完整的龍燈,一名熟練的藝人至少要花上4至5天時間。龍身為篾骨,用布連接,頭飾龍形、尾飾龍尾、身在布上畫龍鱗,龍珠球形紅色,上有鈴鐺、送寶櫃、旗幡、高燈等。龍燈內裝燭燈,龍頭前有龍珠舞動,龍為搶龍珠上下翻滾,在滾動中拼成吉利的字眼。”
拼字龍燈舞的藝術特色得益於它的獨特結構。龍頭、龍尾與龍身分開,各自成一節。龍身一般為9檔,由30米長的遍佈鱗甲彩布連成。1人舞龍頭,1人舞龍尾,9人舞龍身,巧妙設計並利用龍頭、龍尾與龍身各部分,中間九節相連,這種頭尾分離的結構,突破了各地龍舞中“一條龍”拖頭帶尾的拘泥與累贅,在“力度”、“速度”、“幅度”上為拼字龍燈舞的表演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優勢。鄭祥福老師説:“龍頭、龍尾各自分離,不和龍身連在一起,是為了拼字需要。”
正在排練的村民們説,“龍身節與節之間的距離很有講究,節與節之間一般為3.5米,中間二節較長為4.5米,間距長短這樣安排,是為了舞蹈時穿插拼字時不受牽扯。在表演中,我們除能完成龍舞的一般動作套路外,還以龍身中間二節間的距離較其它幾節間距大的特點,拼出24個吉祥字形。拼字龍燈舞正是在翻騰滾舞中靈活地拼湊出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字來,生動地體現了“神龍呈祥”的瑞兆,帶給人們祝福和祈禱,表達了人們對太平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異彩紛呈的表演形式讓拼字龍燈舞,不僅在外形上講究威風凜凜的形象,更在舞蹈的表情、節奏、構圖上活靈活現地追求奮發剛健、威靈顯赫的神韻。尤其是獨創運用龍燈的舞蹈構圖去展現“天下太平”等字體的造型,以別開生面的舞蹈突出了龍文化“驅災賜福”的永恒主題,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太平吉利的美好願望。拼字龍燈舞這種“舞龍顯字”的獨特構思,成為全國眾多龍舞中的一大亮點。
作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徐玉錦和鄭祥福從10歲開始舞龍,與拼字龍燈舞有著解不開的情緣。現在村裏的拼字龍燈舞已有紅、黃、藍、綠、黑5種顏色。每逢重大節慶活動,總有拼字龍燈舞表演者的身影。中央電視臺7套《鄉土》欄目採訪報道播出的《拼字龍燈一家親》,為觀眾展現了一個與拼字龍燈舞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