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高價藝術品投資者多是新貴階層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5:3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本時代下的高價藝術品

       傅抱石、齊白石、吳冠中,這些近現代書畫名家,是近年來拍賣行確立的標桿,他們在2011年秋拍中依然續寫著市場神話,其作品均突破億元大關,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由他們引領的藝術品市場是進入一個拐點,還是上演新的傳奇?這一切都仰賴中國的經濟興盛。

       價格 讓子彈飛

       2011年秋拍已結束,從部分落槌的拍賣行成交數據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依然穩健,以佔據拍賣市場最大份額的中國嘉德為例:2009年,嘉德春拍和秋拍總成交額為20.4億元。到了2010年,總成交額已猛增至63億元,2011年,嘉德僅一次春拍的總成交額,已達到53.23億元,我們不難看出,拍賣行的成交額在成倍增長。

       從拍品來看,中國書畫依然走強,2011年尤甚,幾乎佔據了拍賣市場70%的份額。傅抱石《毛主席詩意 冊頁(八開)設色紙本》以2.3億元高價成交,創下傅抱石書畫作品拍賣新紀錄;齊白石《山水冊 冊頁(十二開)》以1.94億元成交。該作品在1994年中國嘉德秋拍上,即以517萬元的成交價創下當時中國書畫的最高紀錄,時隔17年現身,則漲了 374倍,難怪有人戲言投資藝術品比炒房炒股來錢還快。

       我們不禁要問,這是普通大眾能參與的盛宴嗎?我看未必,從拍賣行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處於金字塔尖的只有少數幾人,而中國近現代名家何止這些,他們大部分人的作品價格都在塔底,為何沒有媒體、評論家、拍賣行去挖掘,而每次爆炒的就這幾個熟面孔,我看這裡有很大的市場運作成分。

       傅抱石《毛主席詩意》創作于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知道,傳統的中國畫家,尤其是已有獨特個人風格的畫家,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新的時代要求,他們的藝術創作必然要發生改變,研究傅抱石的學者就指出,他為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在藝術境界上,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可見其作品藝術價值並不像我們追捧的那樣。為何有人偏偏説,這些作品價格遠不止這些,緣由是這些作品背後有故事。那就是它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性,如果這是藏家認可的價值,我無話可説,只怕是與此相關的利益方在構築一個“謊言共同體”,借用批評家朱其的話。

       我的一個藝術家朋友就很不認可齊白石,覺得他破壞了中國畫傳統,一分鐘一個蝦,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也稱不上美感。一位藏家説,“齊白石是解放後被捧起來的,解放前他是很中下層的畫家,造詣根本沒法和吳湖帆、謝稚柳、陳佩秋等畫家相比。”那齊白石為什麼一直這麼火呢?我想,這與齊白石畫的題材是雅俗共賞有關,中國人的審美都與看得懂、畫得像有關,還有就是他的作品量大,便於給炒家留下空間。

       造假 想説愛你不容易

       這就不難理解,近年來為何會出現那麼多贗品、假畫,曾被傅抱石兒子傅二石指責的傅抱石《雨花臺頌》贓畫也拍出了天價,不過,贓畫不是假畫,據説該畫是有人從南京國畫院弄出來的,這樣的捐贈作品怎麼會進入拍賣市場,頗為蹊蹺。比這更有玄機的是,徐悲鴻畫蔣碧薇的肖像,曾也熱鬧過一陣,開始有人指責這是假畫,後蔣碧薇的兒子説是真的,有人開玩笑説,這世上還有孩子認不出媽來的嗎?他究竟是在錢的誘惑下説了假話,還是另有文章,我們不得而知。

       有人説收藏藝術品是一種喜好,是一種情趣,那看走眼也就不足為奇。讓我們瞠目結舌的是生産者、拍賣行、舉牌人共同製造出的“假畫、假拍”,它定將給藝術品市場造成混亂,長久也不利於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筆者從一個畫商朋友處了解到,他們經常會參與假畫製造中,不然賺不到錢。通常的做法是,先瞄準一個藝術家,然後在學術上炒作。他們會做一個藝術刊物或者包下一些媒體的版面,然後找人仿製畫作,一旦該畫家進入市場火熱期,他們就會把仿製品帶入拍賣行,只要賣出一張就夠暴利。另外他們也會代理有上升空間的畫家,先是包裝、然後讓其作品進入拍賣行。在他看來,進入拍賣行,是最快捷盈利的一種方法。由於中國藝術生態鏈不完善,作為一級市場的策展、畫廊還處於初期階段,藝術家作品也沒有檔案等評估機構,就使得藝術品只能通過拍賣行來確立其價值。而作品一旦進入拍賣行也有一定風險,如果流拍,也要承擔佣金,這就需要跟拍賣公司談好一個協議:標價500萬或1000萬的畫,如果沒有買家,就由自己人舉牌假拍,然後付給拍賣公司一個事先談好的固定佣金,比如不管假拍的價格有多高,都只付20萬佣金。

       那為什麼明知作品賣不掉還要玩“假拍”呢?這是因為它的廣告效應,即使賣不掉,這些藏品也能露臉,還會使得社會各界及媒體趨之若鶩。説不定遇到一個愛好藝術卻不怎麼懂行的新藏家,也可能天價把作品買走。

       這種現象在近幾年非常多,藝術品投資者大多來自中國的新貴階層,“也許是新上市公司年輕的億萬富翁,也許是一個山西煤老闆的後代。除了個人,一些銀行和基金也加入了進來,有基金公司甚至頻頻進入一些國際拍賣行舉牌,但最後卻拒付錢,其目的就是為了炒高藝術品。

       由此可以看出,在賣家和拍賣行的交易下,藝術品市場的成交價其實是個“謊言”。比如今年春拍吳冠中的一幅畫,拍賣成交價過億,其實私下還有一批贈送畫。對藝術品市場有深入了解的朱其説,拍賣公司公佈的成交價有三分之二是不可信的,因為“目前拍賣公司的價格有四個:一是左手賣給右手的價,也就是自己人在下面舉牌,其實沒成交的;第二是拍了但未必去付錢的,這種情況挺多的;第三種叫陰陽價,比如對外公佈是2000萬成交,實際上私下可能幾百萬就成交了的;第四是買一贈一或贈幾的。前兩年,有些拍賣行一到拍賣季就給藏家發短信:你買了我這張作品,我再送你兩張作品之類。一幅標價五六十萬的作品,如果再送兩張,單價其實也就十幾萬”。

       可見,這裡面的水很深,它根本就不適合大眾參與,前不久推出的“藝術品投資份額”,普通人本可以認領,但由於它的暴漲暴跌、不乏人為操縱,隨後叫停。

       熱鬧 過把癮就死

  張曉剛的《天安門》,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創下1800萬港元的天價,而這幅畫當初從他手中被買走時,價格不過是1000美金。所以他説,“我的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裏是踏實的,賣到100萬美元的時候,反而感覺很虛幻。這個市場瘋掉了。”

       看來,這些高價作品,其實與藝術家沒有關係,只有拍賣行是一家獨秀。他可以讓“假與真”共榮,因為目前沒有《拍賣法》的約束,他們不對拍品的真偽負責,這就自然會造成大眾對拍品結果的質疑,其公信力自然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藝術基金完全可以買下拍賣公司為其服務,這就造成藝術品市場是一小撮人玩的數字遊戲,它並不宜於大眾的審美提升。

       從藝術生態鏈就可以看出,一邊是為糊口掙扎的藝術創作者,一邊是上億的高價藝術品,一些人在盛讚“豪門盛宴”,一些人又在高調入市,中國藝術品市場兩極化非常嚴重,一邊是市場的繁榮,價格在數十倍增長,一邊卻是藝術家生存環境的惡化。

       藝術家在商業的追逐下,步步被邊緣化,上世紀90年代初于圓明園形成的藝術聚落,曾帶動了當地的商業繁榮,但卻遭到了被驅逐的命運。後一部分人聚集在798、宋莊,這兩個地方日益從一個藝術聚落演變成文化創意園區,但卻沒有藝術家的一席之地,他們不堪日益上漲的房租,將會搬離這個城市。年輕的藝術家,在進入模倣和造假的行列,他們為了生存,只能遵循商業確立的標準。於是就出現了光頭、綠狗、獰笑的臉、全家福合影的亂象。

       一些成名的藝術家,也在不斷重復自己,如果他們創新就可能不被市場認可。

       所以,中國人熱衷於藝術品,完全是因為藝術品這個特殊的符號,它伸縮的空間足夠大,而不是大眾認可他們的藝術成就。從這些天價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們的作品價格和價值是無法畫等號的。

       近幾年,批評家栗憲庭説,他在有意與中國成功的藝術家保持著距離,“因為商業機制要求你按它的標準生産,這些藝術家不得不進入重復自己的怪圈中,其他得不到商業認可的藝術家為了進入豪門就會進入模倣成功藝術家的行列,它其實對藝術整體發展起不到作用,加之這幾十年,當代藝術被有意隔絕在大眾之外,中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傳統中。”他認為建立藝術家與大眾審美紐帶至關重要,而不是讓藝術成為商業的象牙塔,所以它呼籲“平價藝術品”時代的到來。

       目前中國急需“平價藝術品平臺”,而不是讓藝術品成為一小撮人的數字遊戲。由此看來,藝術生態兩極分化,沒有公共展示、審美教育等中間環節的藝術生態一定是脆弱不堪,而不是表象的繁榮。

熱詞:

  • 高價
  • 藝術品
  • 投資
  • 新貴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