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藝術家張翼——“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之父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4: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出生在莒南縣的微刻藝術家張翼歷時10年完成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壯舉: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在368塊壽山石上,以草書的形式完成了我國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的創作。近400萬個被張翼賦予新生命的漢字,構成一條藝術長河,匯入了中國藝術史的洪流。

       近日,筆者專門赴北京,與張翼進行了一番長談。他很低調也很放鬆,正調整狀態,在藝術的天空裏為自己進行新的定位。一個記者問他,你為什麼酷愛微刻?他這樣回答:登山家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在那裏!這是一個西方登山家的名言,張翼引用得極其絕妙。

       微刻《紅樓夢》戰勝了癌症

       張翼的確像一個登山家,征服了一座座在別人看來不可能征服的藝術“高峰”。他鷹一樣的目光還在盯著更高的山峰,這些由他自己創造出的“高峰”,閃爍著怎樣奪人心魄的光彩啊。

       張翼征服的第一個“高峰”,就是微刻《紅樓夢》,那是在一種不可抗拒外力的推動下完成的。

       1963 年生於莒南的張翼,當過大學講師,曾經是家産幾百萬的商人,也曾一夜之間傾家蕩産。1999年,一個消息如晴天霹靂,幾乎把張翼擊毀——他得了直腸癌。

       癌症帶來全身劇痛,為了忘卻疼痛,張翼想盡辦法,甚至以頭撞墻。他想起了自己喜歡的書法和微刻。搞微刻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這也是減緩痛感的一種好辦法。從2000年開始,張翼試刻了自己最喜歡的《滕王閣序》,接著又試著刻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諸葛亮的《出師表》、蘇軾的《赤壁賦》。很多臨沂人還記得那時的“另類”張翼:臉色蒼白,很少理髮,一臉大鬍子……這只是外表,他的內心卻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紅樓夢》是“石頭記”,我為什麼不把它用微刻的手法刻在石頭上,成功後就是在莒南縣城搞個展覽,讓大家看看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啊,這一輩子也算沒白活。這個想法瞬間把他的身心點亮了。

       疾病讓張翼有了一片獨特的天地。白天他可能像影子一樣到處飄動,夜晚,他的頭腦清晰,反應靈敏,和石頭、刻刀竊竊私語。他説微刻必須成竹在胸才能一氣呵成,否則很容易失敗。所以他要把《紅樓夢》一章一章地背熟,然後才開始微刻。當過大學老師的張翼自然知道如何背誦,他按照《紅樓夢》的章回,一邊讀一邊用筆在白紙上抄寫,這樣的抄寫要進行五六遍,把文章的內容背熟後,還要用刻刀在石頭上試刻。《紅樓夢》全書100多萬字,張翼抄寫了幾百萬字,僅白紙就用了厚厚一摞。有書法家見過他用鉛筆寫的《紅樓夢》手抄稿,字體完美,跟微刻《紅樓夢》的用筆、結構如出一轍。一位書法家説:張翼的書法是標準的行草,非常規整,很有章法,所以他的刀法流暢生動。

       張翼微刻創作的速度很快。速度快是因為他根本不用停下來,文章已經爛熟於心,也不用放大鏡等輔助工具,他已經和石頭、刻刀、文字融為一體。

       有一天,他覺得神志不清,渾身好像觸電一樣,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原來因為工作時間太長,達十幾個小時,造成大腦極度缺氧。這樣的故事不止一次地在他身上發生過。

       時間如白駒過隙,從2000年初到2003年6月1日,在經歷了3年零4個月煉獄般的日子之後,張翼完成了《紅樓夢》微刻版。在120塊9厘米長、3厘米寬的壽山石上,張翼完美演繹了名著《 紅樓夢》。那時他還不知道,自己身上的癌細胞竟然神奇地消失了。創作期間,張翼未吃過一粒藥,也沒打過一劑針,卻打破了醫學上癌症復發不能存活的神話。

       最喜歡的是壽山石

       張翼成為全國知名的新聞人物,他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人們難以想象,一個癌症患者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刻就石頭版《紅樓夢》的。試想一下,肉眼看不清楚的微刻,一個病人又如何去刻呢?

       第二個“高峰”此時出現。在鮮花和掌聲之後,張翼面臨著一個問題:自己向何處去?癌症已經不治自愈,生活上也衣食無憂,有人出高價買他的微刻藝術品。從此以後安享生活不也很好嗎?然而,張翼又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要通過幾年努力,完成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微刻工作。為了給自己增加動力,他逢人便宣佈這一決定。

       在中國,四大名著家喻戶曉。然而,要把它們在石頭上刻出來,談何容易!刻《紅樓夢》就用去3年多時間,那麼,剩下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達250萬字左右,需要多長時間?張翼心裏沒有底。

       張翼説:“我原本宣稱自己不怕死,可是當《紅樓夢》刻到第80回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死亡太可怕了。除了對生命本身的迷戀,此刻我已經如癡如醉地愛上微刻這門藝術,並把它視為自己的新生命。我想,要死也一定要刻完《紅樓夢》。”微刻幫助張翼戰勝了疾病和死亡,並成為張翼唯一的生命展示方式。我發現:也許只有微刻藝術才是張翼最佳的歸途,張翼的命運和微刻藝術間有那麼多的相似之處。

       張翼新的工作室位於北京京廣中心,屋子裏擺放著一塊塊壽山石微刻藝術品,壽山石是他最喜歡的石頭,産自福建福州北郊40公里一個名叫“壽山”的小山村。壽山石分佈在群山溪流間,其特點是質地溫潤,潔凈如玉,富有光澤,硬度較低,柔而易攻,備受篆刻家們的賞識。

       不僅僅因為壽山石硬度適中,極適合搞微刻,可能還因為壽山石帶有的神秘氣息。距今一億到兩億年之間,壽山一帶發生火山噴發。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劇烈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地滲透出來,凝固後就形成了壽山石。所以,它知道燒灼的痛苦,知道擠壓的艱辛,知道噴發的酣暢淋漓,知道凝固後的守身如玉。而這一切,張翼也體味很深。他和壽山石氣息相通。

       張翼微刻所用的壽山石,都是夫人金淑玲在福州專門定做,並親自監督打磨好之後帶回來的。四大名著共用了368塊壽山石。張翼是一個很細心的人,每刻完一部分,他都要用放大鏡檢查一遍,哪怕漏掉一個字,他也要磨掉重刻。另外,平日練習也用了不少石頭。

       專家説,在壽山石上,張翼熟練的刀功已經遠遠超過了筆墨功夫。他用的微刻刀是自製的,略微帶點斜面。微刻用刀不同於篆刻。篆刻需要多把刻刀配合,並不是一筆一刀所能完成的;由於印章需要反蓋到紙上,字體需要一定的深度,用力相對大一些;而且篆刻的字是反著刻的。微刻則不同,微刻是一種正面“書寫”,依靠用刀的輕重緩急,在軟硬度適宜的壽山石上盡情揮灑。

       驀然回首已在頂峰

       張翼認為,行草最符合微刻的基本要求,而且中國書法傳統的書寫方式——從右到左豎寫也適宜於微刻,因此,他搞起微刻來順理成章。微刻預示著他的人生軌跡,暗含著他的人生奧秘。他的朋友、篆刻家李公峰説:在那麼小的石頭上,用那麼小的字,要表現一種大氣勢,這是一對不可調解的矛盾,但是張老師把它解決得特別好。他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能在每平方厘米的石頭上刻出908個字,還能在一根頭髮絲上憑感覺刻出兩行字,這都是世界紀錄。在60倍放大鏡下,張翼的行草清晰可辨,自成淳樸、雅逸、雄渾之風。

       也許在生病期間張翼悟出了人生大道:蒼茫天地間,人是多麼渺小,可是人的精神照樣可以驚天動地,氣吞山河。“縱橫石田刻微字,俯仰天地寫人生”,這副對聯是張翼人生的最好寫照。書法家劉錫山做詩一首贈送給他:“人生有涯意無涯,春風何時不飛花?鐵筆雖微大於海,鴻雁過時即吾家。”

       2009年春天,張翼再次發佈消息:他已經完成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創作!他又創造了藝術史上的一個“第一”。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佔祥預言,張翼積數十年之功創作的微刻作品,將在中國微刻史上立起一座豐碑。也有人預言:張翼微刻藝術品將是21世紀最珍貴的收藏品。

       那麼,張翼的人生旅途中還有“高峰”嗎?當然有!張翼這樣回答。他説: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微刻是一門藝術創造,而絕非工藝;要讓華人乃至全世界了解微刻藝術,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目前,張翼已把自己的創作基地從臨沂轉移到首都北京。在地球成為一村的背景下,呼吸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風,一個來自山東的微刻藝術家、一個不知疲憊的超越者會創造怎樣的傳奇,攀登怎樣的高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華社記者郝桂堯)

 

熱詞:

  • 藝術家
  • 張翼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搜索更多藝術家 張翼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