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穆李村面塑藝人正在做面塑 |
菏澤城西萬福河畔的穆李村,被稱為“中國面塑第一村”。穆李村現有面塑藝人400余人,但這些面塑藝人年齡都在30歲以上,很少有80、90後的年輕人把面塑作為專門職業,穆李村的面塑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如何才能傳承發展下去?16日,記者帶著這個疑惑走進了穆李村。
現在仍需走街串巷賣面塑
據穆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建林介紹,目前面塑銷路主要靠是藝人們外出走街串巷進行銷售,也有一些技術比較精湛的藝人到飲食公司做高端藝術品。目前都是各自經營,自找銷路。
“這其中艱辛太多了。隨著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我出去賣面塑,經常找不到場地,很多小區都有門衛把守不讓進去。”做了20多年的面塑、牡丹區面塑協會副秘書長李傳進説。
穆李面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當地民間文化的代表。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19世紀中期已傳遍大江南北,20世紀早期傳到國外。2008年6月3日,以穆李面塑為代表的曹州面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面塑的銷售卻還是沿襲著昔日走街串巷式的方式,很多藝人外出銷售面臨沒有場地,小區、公園難以走進去的尷尬。
80、90後鮮有人將此做職業
“現在專門做這個的,年齡都在30—50歲之間,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把這個當成一種職業。”12歲就學習面塑的李長路表示,年輕人多不能接受走街串巷賣面塑這一銷售方式。而如果曹州面塑這般民間藝術一旦消失,將永遠不可再生。
“現在打工一天也能掙幾百塊錢,誰去做這個?”李傳進説,面塑藝術在老觀念裏難登大雅之堂,即便是現在的從業者,大部分也只能靠擺攤維持生計,這從根本上影響了面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隨著很多藝人的故去,曹州面塑的傳承讓人擔憂。
穆李村唯一一名會做面塑的“80後”也沒有將此作為職業。“我做這個不為賺錢,業餘搞創作,再説走街串巷我也做不來。”25歲的李震豹是一名教師。
據了解,2006年,李震豹假期在家,考慮到一些藝術精湛的老藝人相繼逝世,再學這門技藝可能有難度。於是他拜村裏86歲的老藝人馬鳳鳴為師,開始學習做面塑,但並不打算把這個當做職業。
曹州面塑傳承最需資金支持
李傳進介紹,2006年時,在一些有影響力的藝人號召下,曾嘗試進行公司化經營,然而卻因資金短缺夭折。
“現在從業藝人們都是散戶,規模化發展還得大量資金支持。”李傳進希望政府在保護方面需加大一些投入。讓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重煥生機。
“曹州面塑的傳承刻不容緩,很多老藝人從小就開始學習,技術很精湛。應該賦予它更多意義,讓更多年輕人對曹州面塑感興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面塑藝術要順應時代而變,變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