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廣西羅城是我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當地的仫佬族依飯節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仫佬族群眾感恩還願、慶祝豐收、祈求人丁安泰的傳統節日,已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依飯節又稱“依飯公爺”和“喜樂願”,是向祖先還願和慶賀當年好收成,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意思,帶有十分強烈的感恩和祝願的成分。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民間傳説:據説古代仫佬山鄉群獸為害,特別是獸王“神獅”兇猛異常,傷人畜,毀莊稼。正當仫佬人陷入困境時,來了一位白馬姑娘,她力大無比,射死了“神獅”,解救了萬民,並從獅口中奪回谷種送給人們,又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為人們犁田耕地,教仫佬後生習武滅獸。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為一家族,族內分“峒”)為單位,集資輪流主持聚會,即依飯節。
依飯節一般都在立冬前後擇吉日而定,節日一般會持續3至5天。羅城各地仫佬族過節的時間略有不同,如東門鎮羅姓逢農曆閏年的立冬日過節,每5年舉行一次;四把鄉謝姓每逢醜、辰、未、戌年的立冬日過節,每3年一次。新中國成立以前,依飯節在祠堂舉行,沒有祠堂的在族頭家舉行。屆時,祠堂門上貼對聯,門楣剪貼紅、黃、綠、藍彩紙9張,分別書寫“奉神”“集福”“慶賀”“依飯”等字樣,堂前以松枝扎三門,堂中設壇,陳列供品。依飯節儀式的程序依次為“開壇”“請聖”“點牲”“合兵”“送聖”,整個儀式有兩位司儀,其中一人頭戴面具,身著紅法衣,腳蹬草鞋,專跳請神敬神的舞蹈,稱為“跳師”;另一人著便裝,專唱請神敬神的經文,稱為“唱師”。依飯節的祭神儀式宣告結束後,族人會一起宴飲、唱歌、耍龍舞獅,歡慶幾個通宵。
依飯節為仫佬族所獨有,是仫佬族信仰習俗長期積澱的結晶。目前,仫佬族的許多傳統民俗日益淡化,依飯節傳承的文化空間逐漸縮小,傳承後繼乏人,亟待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