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天津永音法鼓面臨傳承窘境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8日 14:3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津門法鼓宏大的表演場面

       為祭祀天后娘娘(媽祖)誕辰而舉行的大型慶典——天津皇會,是天津最為隆重的民俗活動之一。在天津皇會上表演的津門法鼓——挂甲寺慶音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劉園祥音法鼓,因其表演技藝的獨特性,被譽為天津皇會之“魂”,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日,為了解楊家莊永音法鼓的特色與傳承情況,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的師生們用10多天的時間走訪了楊家莊永音法鼓老會。

       楊家莊永音法鼓老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不過今日它所在位置卻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天津市河西區灤水道灤水裏小區的一間平房。當筆者一行趕到那裏時,會員們早已將表演時所用的器具一一擺放在會所外面。看得出這裡的會員都深愛“老會”,會長楊奎舉一説會裏有事兒,會員們就早早趕到了。

       法鼓一詞最早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時專用的鼓。不過,天津法鼓經過幾百年的沉澱,早已褪去宗教色彩,演化為一種民俗表演了。天津法鼓相傳産生於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乾隆時期,原為廟會中“娘娘出巡”時的一種隨駕禮儀形式,後來以花會形式在民間喜慶日子或重大活動中參加慶賀演出,是一種集民間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雕塑與民風、民俗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

       據老藝人們回憶,舊時天津民間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整個市區法鼓聲連綿不斷、響徹全城,與各種花會、燈會交相輝映。尤其是每到天津皇會(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舉辦時,法鼓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隨駕音樂,在整個隊伍中顯得格外威武顯赫。據説,在清末民初時期,僅天津城區就有上百個法鼓會。楊奎舉説,天津法鼓會的會名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會標明地域或者在法鼓老會前冠以“音”字。楊家莊永音法鼓老會即是如此,楊家莊是其地域名,而取名“永音”取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的意思,圖個吉慶。

       永音法鼓表現的是太子出遊的場面,整個儀仗執事都是太子出遊時隨身帶的東西,其表演形式分文場和武場。文場設置的擺設主要包括:高照、茶炊、茶食箱等道具,這些器具大部分是用玻璃鑲嵌,飾有彩繪、浮雕、鏤花,做工精細、造型精美,並裝飾有多家流派的字畫。“設擺”時對稱排列、整齊有序,如在夜晚,華燈初上,燈火通明,更具魅力。武場俗稱“家什場”,表演道具主要有鼓、鐃、鈸、镲等,其中鼓為五音之首。這些樂器在鼓的統領下,按曲譜、詞牌各司其職,表演時鼓、鐃、鈸默契配合,鼓樂齊鳴,頗為壯觀。在表演時,鈸、鐃還有許多複雜的舞蹈動作,如鈸的舞姿有扯旗、卷簾、跨鼓、疊金錢等,鐃的舞姿則有撈月疊花、纏頭裹腦等,紛繁複雜,讓人眼花繚亂。

       然而,就在我們驚嘆于永音法鼓變化多樣、優美動聽的同時,卻難以忽視當下它所面臨的窘境。比如,人才凋零、資金短缺,和以前相比不但參會規模和人數大大減少,而且表演內容也都大大簡化了。

       基於永音法鼓所具有的特質,傳承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作為一種民間花會形式,永音法鼓具有集體性傳承的特質,它是一種集體合作的結果。其次,永音法鼓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它是伴隨著楊家莊這一村落而形成、發展的一種表演藝術,歷來會員都是這個村莊的人,更稱自己的法鼓是“鄉音”,換了外地人來演就不是這種味道了。另外,在技藝傳承上也有很大的難度。永音法鼓是融音樂、舞蹈于一體的藝術形式,曲牌講究陰陽相對,有綿柔處也有激烈處,兼有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雙重性質,想掌握其中的精髓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再加上隨著社會的轉型,願意學習法鼓的年輕人可謂鳳毛麟角,永音法鼓已是後學難繼,目前其會員大多是年逾六旬的人。

       楊奎舉是永音法鼓的第七代傳人,幾十年來操持法鼓會的各項事務已成了他業餘生活的全部,但他承認對目前日漸式微的態勢有些無可奈何。他認為,城市拆遷也是加速法鼓日漸衰落的原因之一。“隨著天津市河西區的拆遷改造,楊家莊已不復存在,法鼓會的傳人目前散居在城市各處,不但每次排練時組織、集合、尋找合適地點都要大費週折,而且原來的氛圍已不復存在。”

       説到未來,楊奎舉説,他仍願為天津法鼓盡最大的努力,除希望有一個固定的排練場所外,還希望組織演出的機構能給他們更多的表演時間。“以前表演一個曲牌,最長的需要一個小時,可現在出會給的表演時間一般只有8分鐘,許多曲牌由於不常練習都生疏了,這樣極不利於傳承。”

       楊奎舉經常説:“法鼓就是楊家莊的鄉音,法鼓亡了,根就沒了。”基於永音法鼓的特質,筆者認為如果其傳承僅靠傳承人的力量,前途堪憂,需要在政府、企業、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和關心下,永音法鼓才有可能在今天的社會轉型中傳承有望,鄉音不改。

 

熱詞:

  • 天津
  • 永音法鼓
  • 傳承
  • 民俗活動
  • 國家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