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9月4日,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活動在古蜀道的起點西安啟動,一支由中國全國政協組織的文物、歷史、考古界專家調研組,將用9天時間,重走這條有著3000年曆史的古道,希冀通過考察與調研,尋訪蜀道傳奇,並將之推向世界。
在此之前,京杭大運河等已被中國列為重點線路,正在向世界遺産名錄發起衝擊。
“文化線路是我國文化遺産保護領域2004年以後逐步開始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國家遺産研究中心主任呂舟説,根據2008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的《文化線路憲章》,文化線路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無法基於單一思想的歷史現象,它建立在對文化財富判斷的基礎上,這是文化線路的基本特徵。
學術意義上的蜀道,是指翻秦嶺過巴山、連接今陜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包括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主要涉及今四川和陜西兩省的成都、西安、漢中、廣元等11個城市。
已有3000多年曆史的蜀道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在海上交通不發達的周、秦、漢、南北朝的漫長歷史時期裏,它是中國歷代王朝政治中心通往西南的要道。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説:“諸多證據表明,至遲自商周時期起,巴蜀地區就和中原王朝有了一定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恐怕更多的是通過遠古的蜀道體系來實現。”
蜀道申遺始於2009年。這一年,鄭孝燮、葛劍雄、羅哲文、阮儀三等9位著名專家聯名向蜀道沿線的成都、西安、廣元、漢中、寶雞、綿陽等11座城市市長髮出了《關於中國蜀道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及聯合申遺的公開信》。同年11月,于四川廣元召開的“2009中國蜀道 廣元國際論壇”上正式發起了中國蜀道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産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