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中國畫將走向何方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2日 12: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轉載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

      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齊白石熱”的興起,如何秉承齊白石藝術,將中國畫精神發揚光大,成為藝術界議論頗多的話題。6月25日,一場題為《傳承守望——大華齊派畫作精品展》在北京讚華藝術之家舉行,婁師白夫人王立坤、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到場。他們在探討婁師白入室弟子張大華在齊派藝術技法實現突破的同時,暢談中國畫精神。

      畫展上,張大華特別講解了齊白石先生畫蝦的技藝精髓,以及畫蝦技藝在齊派的流傳變化。在一幅婁師白贈與張大華的《松鷹圖》前,張大華説:“這是恩師婁師白在20歲時臨摹齊白石先生的作品,恩師將這幅畫贈給我,就是要把齊派精神延續下去。”

      本次展覽共展出張大華先生畫作精品20余幅,除其代表性禪畫作品外,題材還特別包括了齊白石先生最為擅長的蝦、婁師白先生擅長的小鴨等。現場豐富的花鳥、山水、人物等畫作,充分展現了齊派的筆法、技藝與藝術理解,同時也彰顯了張大華在藝術上的突破。

      王立坤深有感觸地説,學習齊派,能學進去很難,能夠學進去然後再出來,形成自己的東西就更難,而張大華做到了,他將禪的思想引入到繪畫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將“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齊派精髓作了新的發揚。

      齊白石先生曾是北京畫院的首任名譽院長,談起齊派對於中國畫發展的貢獻,王明明説,“我們在北京畫院辦了齊白石藝術館,全世界外國人來看,都讚嘆我們有這麼了不起的藝術家,他們完全看懂了。中國藝術發展到今天,西畫的藝術和欣賞習慣已經佔據了我們非常大的空間。上百年來人們認為,中國藝術是落後的,一直在批判。我一直説:無知才會去批判。我們幾十年間各種各樣的運動,加速了中國畫和中國藝術的西化,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我感覺到,像婁老這一代藝術家的離去,會預示著一個問題的出現,那就是中國畫會走向何處?現在我們的藝術教育完全以西畫,以素描、寫生和色彩為主。如果以這種教育背景介入中國畫,就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淡化,因為國畫與西畫的觀察方法不同。你用西方的觀點去評價中國畫,那中國畫自然處在一種劣勢,甚至是必須消亡的位置。可是,反過來,外國人有什麼權利評價我們的中國畫?體系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中國藝術往往是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以簡來代替繁。中國畫的經典藝術,包括齊白石的藝術,也是這樣。”

      對於張大華在齊派技法發展中的探索,王明明認為:“他用最簡的語言,通過齊白石、婁師白先生的傳承,再加上他對國學、禪學的理解以及人生的體悟,畫出這樣的畫,我覺得是很可貴的。他的畫是原汁原味的中國畫。他對於禪境的理解很深,禪境在中國哲學裏是一種最高境界。中國藝術最可貴之處在於它強調虛,而非強調實,虛就給人以一種聯想。而我們的一些當代藝術,看完之後,一覽無余,覺得很花哨,畫得很好看,可是再看的時候,沒有想象力在裏面,沒有留給你想象的空間,把話已經説完了。我想,我們中國富裕起來了,我們應該有話語權了,如果還是讓外國人左右中國藝術的發展,左右評判標準的話,那更是一種悲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去思索一些問題,也應該身體力行去做,像張大華先生這樣。”

責任編輯:鄧莫南

熱詞:

  • 北京畫院
  • 院長
  • 王明明
  • 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