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嶺南寫真:客都非遺蓮池舞“舊瓶換了新酒”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7日 13:3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蓮池舞又稱“打蓮池”,在僑鄉梅州蕉嶺地區流傳了300多年,是客家民間超度客家婦女亡魂的祭祀舞蹈,用於傳播尊老愛幼的孝道文化。每年從台灣、香港等地回來尋親祭祖的客家人,都不忘來蕉嶺縣觀看蓮池舞這一民間傳統藝術的表演。

  據介紹,2009年,蓮池舞被收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相傳蓮池舞的創始人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是梅州興寧人,舉人出身,中舉後到曹源寺(祥雲寺)出家,創立“橫山堂”學説,曾主持興寧、龍川、江西、福建等地的庵寺,廣收門徒,傳播教義,其流派傳入泰國等東南亞一帶。其創作該舞蹈的目的,是通過在喪事中表演蓮池舞,運用唱、跳、念、做這些花樣繁多的動作手法,轉移死者家屬的注意力,減輕對死者的哀思。

  傳統的蓮池舞舞態具有客家民俗文化獨特的風格。其表演程序分為:告佛、行三途、雙龍出洞、打三寶、請十方、普庵注、咐涅、 四教主、仰啟、嘆木蓮、送天王、灑香水、蓮池海會等。表演形式可由3人至24人組成。

  蓮池舞表演傳承人代表劉施施告訴記者,經過改編的蓮池舞在吸收傳統蓮池舞精華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對音樂、舞蹈動作,服裝等方面都進行了更新設計,音樂由原來的佛曲改編成山歌基調音樂,表演人數不定,少則8人,多則60人。舞蹈內容則取材于佛經中“目蓮救母”的故事:佛家大弟子目蓮為救母親脫離地獄(蓮池),持神通廣大的法寶池杖(錫杖),破地獄救母。因而,蓮池舞具有勸善懲惡、宣傳驅難報恩、敬老孝道的功能,反映了客家人慎終追遠的人生哲學思想。

  蕉嶺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朱翠英説,為了保持蓮池舞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當地政府不斷組織人力進行調查、收集、整理和保護,確保《蓮池舞》得到流傳,如今蓮池舞已經逐漸成為客家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旅遊山歌節開幕式展演時,蓮池舞深得海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好評,來自印尼、泰國和港澳臺等地的華僑每逢回故鄉梅州時,都會特地來蕉嶺一睹蓮池舞的風采。

責任編輯:張筱曼

熱詞:

  • 客都非遺蓮池舞
  • 文化遺産信息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