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圓圓的藍腦袋,寬寬的腦門,長長的睫毛一開一合,金燦燦的眼珠,紅紅的如意鼻,鮮紅闊大的嘴巴,一對壽桃耳時不時地扇著,憨態可掬。這就是湘西鳳凰紙扎藝人聶方俊扎的獅子形象。日前,在京舉辦的一次非遺展中,聶方俊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參展。當人們對栩栩如生的獅子頭嘖嘖稱讚時,聶方俊坐在展臺前只是微微地笑著。自2008年鳳凰紙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知道鳳凰紙扎的人多了,但要在湘西鳳凰尋訪做紙扎的聶方俊,只有提“扎獅子頭的聶鬍子”才有人知道。
“左看看右看看就學會了”
紙扎是一門古老的民間工藝。伴隨著悠久的楚巫文化,自唐朝起代代相傳了上千年。聶家是湖南省鳳凰縣最出名的紙扎工藝世家,舊時逢年過節,廟會上舞龍耍獅也同樣比試著紙扎的功夫、水準,因此少不了要延請紙扎藝人,那時聶家的顧客絡繹不絕。“當時靠這個就能養家,全家十幾口人吃飽飯沒問題。”既然是養家糊口的手藝,免不了要幫父親搭把手,“小的時候,左看看右看看就學會了。”在家庭的熏陶下,聶方俊七八歲就可以給大人打下手。靠著自己愛揣摩的勁頭,在父母的不斷鼓勵下,10歲時他就已經能獨立完成一些小的紙扎作品了,丹頂鶴、駿馬、老虎等在他的手裏變得栩栩如生。那時選幾個給一起玩兒的小夥伴兒,他們都樂得不行。
長大後,聶方俊一直沒有放棄這門家傳手藝。“文革”期間,紙扎被當做“四舊”燒燬,藝人們紛紛轉行,紙扎行一度衰敗。當時聶方俊也難逃厄運,被下放農場,但他沒有放棄這門手藝,不讓做就在腦子裏想。他利用業餘時間回顧、整理鳳凰古城各家紙扎工藝的製作流程,有時還偷偷地進行紙扎創作,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聶方俊潛心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紙扎工藝十分複雜,通常要經過10多道工序,一件看似簡單的作品,也需要四五天的時間。聶方俊隨手拿過來一件前不久完成的梅花鹿骨架説,扎骨架是紙扎工藝中最難的一道,就像素描中的線條、構圖一樣,只是紙扎工藝以竹蔑構形,線條可以重畫,扎竹篾卻要一氣呵成,不能出現一絲偏差。遇到弧形的線條,不是將竹篾一彎就能了事,而是要用火烘烤,使之慢慢變形,弧形的彎度則全憑手上的感覺。
“做紙扎要講究奇、古、艷、輕!”這是聶方俊透露的紙扎心得。奇就是誇張、超出常規,比如獅子的古錢眼、如意鼻、鮮紅大口,加上兩個壽桃大耳的活動裝置,舞動時就神氣十足;古是指民俗寓意深刻、文飾風格古樸,製作出來的獅子才能像天獅下凡;艷是指色彩明麗奪目,吸引人;輕是指紙、竹篾等都是輕質材料,輕巧又結實,能符合舞獅的需要。聶方俊説:“紙扎看似一層紙包著幾條竹篾,卻涵蓋了建築學、繪畫、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他認為,一個好的紙扎工藝師除了要有一手好刀法外,還需通曉各方面的知識,才能做出上乘的作品。
聶方俊的同鄉、著名畫家黃永玉在看過他的紙扎作品後,曾為他寫下這樣一副對聯:光長鬍鬚難當飯,全憑手藝耍大王,橫批是“膽小藝高”,意指手藝人要低調為人,手藝高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