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08年8月29日晚,第十七屆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大型沙漠實景演出--“樓蘭大遷徙”在新疆鄯善庫木塔格沙漠中上演。“大遷徙”展現了古樓蘭人後裔穿越沙漠、曆盡艱辛來到鄯善的艱難歷程,以及他們在沙漠綠洲中安居樂業的情景。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亞太部介紹,早些時候在土庫曼斯坦舉行的“絲綢之路協調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土庫曼斯坦聯合為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産正式提交申遺文本的時間從原定的2012年推遲到2013年2月1日。
對此,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亞太部一位官員表示,“像絲綢之路項目這樣大規模的跨境聯合申遺是史無前例的,它為國際和地區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但面臨的困難也不小。”他説:“絲綢之路項目範圍大,情況非常複雜,各個國家的申遺基礎也參差不齊,因此需要各國政府就具體申報事宜加強協調。”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至地中海地區,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陸。在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6世紀期間尤為繁榮的絲綢之路是世界上路線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化線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1877年,這條自中國古都長安出發,西經中亞、西亞,遠及歐洲,全長近8000公里,穿越27個國家,持續近2000年的貿易之路,才有了正式的名字——絲綢之路。除了貿易,絲綢之路還承擔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冶煉術和瓷器等傳到了西方;沿著同樣的路線,西方的造橋術、棉花種植和加工、挂毯織造、天文曆法、葡萄種植等技術進入了東方。佛教更是借助絲綢之路,從古印度傳播到東方的日本,和中亞的土庫曼斯坦等地區。
2006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與相關國家代表在中國召開國際協商會議,啟動絲路申報工作。中國與中亞5國的代表隨後於2007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共同簽署了關於絲路申報的《概念文件》,明確了申報策略和程序,強調絲綢之路沙漠線路的中國和中亞段作為第一階段申報範圍。中國已確定了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6省、區申報的48處遺産點列入絲綢之路項目。
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項目自啟動以來,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參與的國家從最初的中國和中亞5國擴大到今天包括日本、韓國、印度、阿富汗、伊朗在內的12個國家,意大利和巴基斯坦也在積極爭取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