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部分少數民族非遺逐步走向産業化“反哺”傳承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3日 10:5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致力於回族樂器——泥哇唔的製造、改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楊達吾德,一直在發展傳承與市場化運作之間尋找著平衡。

  目前,他開發出來的泥哇唔分為3種,一種是專業演奏的,能夠吹出各種音調;一種是工藝品,即特色旅遊産品;還有一種類似于玩具,能吹的音不是很多,主要銷售對像是兒童。

  “我生産的泥哇唔主要在寧夏旅遊景點、北京樂器店、湖南湖北等地銷售,每年銷量在6000個左右,銷售額約10萬元。”楊達吾德説。

  近年來,中國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探索尋找著與市場對接的結合點,逐步走上市場化發展道路。

  剛大學畢業兩年的李劍致力於另一種“非遺”項目——回族剪紙的産業化發展。作為“西北第一剪”伏兆娥的女兒,李劍見證了母親傳承和發展剪紙藝術的道路。她期望通過開發各種産品把回族剪紙這項文化藝術發展成産業。

  經過兩年的努力,李劍開發、設計出了剪紙掛曆、賀卡、精裝文化禮品以及絲綢剪紙等系列産品,市場也逐漸打開。“從2010年初到今年5月,剪紙産品銷售收入約有80余萬元,僅剪紙賀卡就銷售出近3萬份。”李劍説。

  李劍開發剪紙産品走的是“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據她介紹,目前她在寧夏銀川市鎮北堡華西村有一個剪紙基地,對當地婦女開展培訓後簽訂協議,後者向其供應手工剪紙。

  “我們目前有一個相對成熟的團隊,設計者為寧夏著名剪紙藝術家、製作者則是這些培訓合格的婦女,還有一批人負責營銷。這種模式一方面解決了‘非遺’産業化可能遭遇的‘量’瓶頸,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傳承了剪紙藝術,增加了婦女的收入。”李劍説。

  事實上,在中國,已經有不少“非遺”項目展開了類似的探索。在深圳,一家企業引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赫哲族”魚皮製作工藝,將它運用到現代工藝品製作領域,改變了這一技藝只有“魚皮衣服”單一産品的市場局面,受到海內外客戶的歡迎,也讓這門“絕技”煥發了新生。

  此外,一些“非遺”項目還將傳統技藝和現代文化産業的潮流分支如動漫、影視等産業相結合,為“非遺”類項目注入新的活力。

  而剛于6月1日正式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也明確提出,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

  眾所週知,在“非遺”項目的市場化開發道路上,最怕的就是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非遺”變味。以寧夏極負盛名的賀蘭硯為例,市場上80%以上都是機制硯臺,價格從幾百元到一兩千元不等,但手工硯臺至少五六千元,這種價格上的差異導致手工硯臺市場嚴重萎縮。

  李劍在産業化發展剪紙藝術的過程中很好地避免了“機器制産品圍城”的尷尬。她堅持所有的剪紙産品必須是手工剪紙。

  “一項‘非遺’産品要想成為品牌,最關鍵就是保持原汁原味。雖然走捷徑會形成更可觀的利潤,然而長期下來只是砸牌,得不償失。”李劍説。

  楊達吾德同樣堅持“手工”不變。他説,與全國其他地方製作泥哇唔相比,他生産的泥哇唔最大的競爭力就在於保持手工技藝。“手工製作是‘非遺’的根,這是絕對不能變的。”

  市場化無疑為一些潛在經濟價值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提供了自我發展、自我保護的可能。長期從事“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雷侃説,“非遺”産業化發展為傳承者增加了收入,傳承者能夠依靠自身技藝養活自己,增加了傳承信心。與此同時,有了經濟效益傳承者才能有更多的資金反過來用於“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搜索更多 少數民族非遺 “反哺”傳承 的新聞 更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