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國家級“非遺”二股弦缺乏關懷逐漸衰亡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7日 13:4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河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讓二股弦再唱500年

  立夏。武陟縣大司馬村。

  剛從地裏忙完農活的村民丁全安胡亂扒完了碗裏的麵條,抄起二股弦就出門了。他媳婦狠狠地剜了他一眼,説:“就知道唱戲!唱這麼多戲一分錢都不掙,家裏的娃上學又該交錢了!”

  丁全安扭頭衝他老婆説:“你懂啥?馬上去外村演出,我們得排練。這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到我這輩兒斷了弦。”

  一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二股弦,一邊是不掙錢沒飯吃的現實。這正反映出目前二股弦藝術面臨的尷尬、窘迫的境地。500多歲的二股弦藝術,就像是一個久居鄉野的滄桑老人,雖然有著極大的魅力和內涵,卻因缺乏關懷逐漸走向衰亡。

  作為目前全國唯一的二股弦劇團,武陟縣大司馬二股弦劇團正在政府和文化館的幫助下,努力改變這種現狀。

  久居鄉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織布紡花不賺錢,一心想看二股弦。”這句流傳于武陟周邊的諺語充分説明了當地群眾對二股弦的喜愛。在採訪時,丁長勝副團長對記者説:“你看過《喬家大院》沒?聽過主題曲《遠情》沒?歌曲就是用二股弦伴奏的。好聽吧?”

  據了解,流傳了500多年的二股弦發源於焦作市武陟縣,由民間小調發展演變而來,最早形成于宋朝。在吸收了其他戲曲、曲藝的藝術元素後,二股弦的內容逐漸豐富,表演形式逐漸多樣,在清代發展成熟。二股弦風格鮮明,樂曲唱腔委婉動聽。劇目以表現家庭生活、情感故事為主,説唱用本地方言,採用歷史上留傳的古老五音譜。

  但二股弦一直隱居在鄉野之中,並不被外人熟知。2006年,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課題組在調研時發現了這一稀有劇種,並幫助二股弦申報“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省社科院研究戲劇的專家劉景亮介紹,二股弦在全國其他地方沒有見過,更沒有受到現代戲劇的影響,基本保持了原生態,具有很高的學術及文化價值。

  村民們對二股弦也十分熟悉。每逢農曆初三,村裏集會,不吃不喝也得聽二股弦。“喜歡二股弦的觀眾還是很多,我們出去演出觀眾經常爆滿。但光靠我們這一群老頭兒能支撐多久呢?”丁團長對未來比較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