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安徽:遺産保護和利用推動特色文化産業發展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8日 12:0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安徽在保護傳統文化遺産的同時,促進“非遺”走出深閨。據不完全統計,安徽基於“非遺”特色發展起來的“專、精、特”的中小文化企業和演出單位已有5000多家。在和當代市場接軌方面,安徽“非遺”門類的産業化進程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非遺”的保護方式與傳承手段提供了新的參照。

  安徽襟江帶淮,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在這裡交融匯合,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全省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達6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計273項。宣紙、徽州木構造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宣紙、徽墨、宣筆、歙硯等文房四寶,是安徽的“非遺”精品。近年來,安徽依託宣紙、徽墨、歙硯、宣筆的傳統製作工藝,開發了一大批製作水平精和文化品位高的旅遊商品、紀念品,已基本形成原料基地化、産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銷售網絡化、企業集團化的産業集群發展格局。目前,宣紙、宣筆、徽墨、歙硯生産經營企業超過1000家,每年産值超10億元,從業人員近2萬人,産品暢銷國內各省市,遠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各國。

  和宣紙産業一樣,安徽的“徽州四雕”、萬安羅盤、徽州漆器、黃崗柳編、阜陽剪紙、界首彩陶、太和書畫、臨泉雜技等特色文化産業已分別成為所在區域的文化産業“主角”;屯溪老街、徽州文化藝術長廊、宣紙文化産業園、徽州古城等被列為國家和省級特色文化産業基地。

  被譽為“東方芭蕾”的花鼓燈藝術是淮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從2005年起,蚌埠市政府在多名老藝人中開展傳承,並在族氏中挑選各自繼承人,形成了10多戶、祖孫三代都玩花鼓燈的傳承家庭。5年內培養蘭花、鼓架子、傘把子、鑼鼓班子、燈班子等數千個,先後參加了北京奧運會、世博會安徽周等國內大型演出活動。蚌埠馮嘴子村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全村3000人,業餘從事花鼓燈表演的有1000多人。花鼓燈藝術保護工程同時被安徽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動計劃。

  記者從安徽省文化廳了解到,近年來,安徽挖掘、傳承、創新名戲名舞、名歌名品等民間特色文化,積極鼓勵扶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加快發展,目前安徽有黃梅戲、儺舞、岳西高腔等民營文藝表演院團1600多家,年演出40余萬場(次),年演出收入6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