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侗族儺戲隨意改動將導致面目全非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13:5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富有神秘色彩的儺戲面具

侗族儺戲藝人

  起源於元代、有著600多年曆史的侗族儺戲“咚咚推”,如今依舊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天井寨上演著,但是,當日前筆者奔赴這個位於崇山峻嶺中的村寨,對當地儺戲的歷史淵源和當今的傳承情況進行調研時,卻發現其傳承狀況讓人擔憂。

  歷經動蕩頑強存活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等省。在中國儺戲中,“咚咚推”的流行範圍最小,只在一個村寨——天井寨流傳,但它的人文價值絲毫不亞於其他儺戲,並已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孫文輝説,“咚咚推”在元初隨龍氏進入天井寨後,一直處在與外界相對隔絕的文化環境中,因此留有那個時代的古老印跡,對研究宋元南戲和侗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舊時天井寨有盤古廟、飛山廟各一座,春節期間當地群眾輪流祭祀,祭祀時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災或瘟疫時,當地群眾也要表演“咚咚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因此被稱為“咚咚推”。“咚咚推”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語,表演在舞蹈中進行,演員的雙腳一直是和著鑼鼓點,踩著三角形,不停地跳動。據當地藝人介紹,這種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據牛的身體而來——牛的頭和兩隻前蹄是一個三角形,牛的尾巴和兩隻後蹄又是一個三角形,這也説明是侗族的農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咚咚推”作為一種侗族儺戲,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其劇目既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癩子偷牛》、《老漢推車》,也有反映漢族文化的三國戲等。天井人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咚咚推”中——他們崇拜關老爺,就讓他在戲臺上出盡風頭;他們敬重華佗,鄙視巫師,就在儺戲中讓華佗大顯身手,讓巫師顏面丟盡。

  許多地方的儺戲一般是由巫師演唱,“咚咚推”則是由普通村民負責表演,它是一種由當地村民全面參與的藝術形式。因此,“咚咚推”和天井人的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全寨人包括女性都能學習和參與演出(三國戲中的貂蟬、甘夫人、糜夫人等都是由女性來擔任)。“咚咚推”不為私家演唱,是天井人的集體活動。演唱之前,全寨人聚集在一起,各執香火紙錢,祭祀開天劈地的盤古和五代時期湘西南“十峒首領”楊再思。主祭人鋪擺豬肉、糯米粑、果品和米酒,向神稟告這次演出的目的,請求神的保祐。然後炮聲一響,開櫃取出演出用具,在凳上擺齊,大家一起商定本次演出的劇目。一到表演“咚咚推”的日子,全寨人既是演員、樂手,又是觀眾,附近的侗族同胞也會翻山越嶺地趕來觀看,因此當地人更加珍惜這一藝術形式,代代流傳。據悉,天井人從十幾歲起就要開始參與“咚咚推”的演出直至去世,正因為如此,幾百年來“咚咚推”始終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侗民起義失敗後,當地百姓慘遭官軍殺戮,天井寨由原來的200多戶人家銳減到10余戶,但“咚咚推”卻沒有消亡,而是頑強地存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