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中國木版年畫的終極呈現(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14:4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農家過年時貼的門神畫,到夏季依然斑斕

朱仙鎮木版年畫風箏

  馮驥才先生曾説,春節是中國人民一項偉大的創造。年,被視為步入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生活的起點,每逢辭舊迎新,心中油然生發的是對幸福的企盼以及對災難與不幸的回避與拒絕。桃符、爆竹是辟邪,春聯、年畫是祈福。畫滿心中嚮往圖景的年畫,和吉瑞的福字、喜慶的楹聯一起,將歲時營造成一個極特殊、美好、虛擬卻又可以觸摸的時間和空間。

  4月16日,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發佈《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成果,裝幀精美的《楊家埠卷》、《楊柳青卷》、《朱仙鎮卷》、《俄羅斯藏品卷》、《日本藏品卷》……煌煌22卷本,300萬字,1萬幅圖片,1000多分鐘的動態影像DVD光盤,首次全景式呈現中國的木版年畫。

  年畫自成一個豐富的小世界

  最早的年畫如宋代劉松年的《新年接喜》和李嵩的《歲朝圖》,是傳統的中國畫,歲時裝點節日、美化家居,但局限于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真正能滿足大眾需求的年畫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畫,宋代初現端倪,明末清初開始在民間盛行。數百年來,年畫覆蓋九州,每逢歲時,貼遍千萬戶農家樸素的木門。 

  年畫成了農戶中最具形象和色彩的裝飾,是年文化的主角。幾乎不留空白的構圖、鮮艷的色彩、笑容滿面的人物,使木版年畫充滿喜樂。南方年畫如桃花塢與佛山的,柔媚細膩。北方年畫粗獷豪放,卻又有別,山東楊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強地處鄉野草莽,鄉土氣息和農民氣質最為醇厚;開封朱仙鎮佔據七朝古都,繼承了漢唐風骨,充滿中古時期的雍容大氣;天津楊柳青置身京畿,為順應都市人家的審美,溫婉古雅;湖南灘頭的門神秦瓊笑眼圓睜,天真爛漫。河北內丘的紙馬講究“萬物有靈”,家中養牛要揭一張“牛王”,梯子摔過人,就揭一張上下平安的“梯神”;雲南的甲馬,卻印著“本主”(保祐本村的神靈),它可以是獵神、龍王,也可以是太陽和山、古樹,甚至可以是為百姓做了好事的村長。

  年畫還涉及許多微妙的心理。看一齣才子佳人的戲,深深迷醉於那故事,就買一張畫著那戲的年畫,不時重溫那份感動。楊家埠人家水缸旁的墻壁上,貼著“缸魚”,每每打開缸蓋,大紅大綠的魚影即倒映水面,穿遊其間,日子似乎就好過了很多。

  木版年畫首先是非物質遺産

  木版年畫向來是作為民間美術被關注的。其實,它非遺的成分很重,大腦記憶、手工技藝兩部分都是無形的、易逝的,可謂有傳承人在,某類年畫就活著;沒有傳承人,這類年畫就消亡了。

  就拿開封年畫傳承人郭泰運來説,他13歲到“雲記”門神店當學徒,19歲單幹,自立“泰盛畫店”,是印畫的一把好手。年畫在舊社會很值錢,他幹兩個月就能買下全家一年的口糧。那時,農家再窮過年也得貼門神。年成好,家裏有十合門(10對雙扇門),就買十對門神。大門上貼《秦瓊敬德》、《岐山腳》,正房門上貼《五子登科》,《馬上鞭》一般是下房貼。有的窮人家,臘月廿七八早早貼上門神,債主看人家過年了,就不進屋要賬了。

  年畫的製作,首先是製版,用老梨木陰幹,經很多工序後刻版,心情好、精神好的時候才刻臉。印畫時要先調色,第一道印黑,二道黃,三道紅,四道印綠……印時動作必須又協調又快。然後還要晾畫、碼垛,每道工序都有竅門,不是聰明人、沒認真琢磨過就沒法做好。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畫店成了生産合作社。“文革”的時候,在書店街路摞得跟小山似的年畫老版,一下全燒完了。

  2002年中國民協進行全面普查時,發現年畫産地急劇萎縮,有的産地已沒有活態的存在,大多沒有後繼之人。許多年畫中的含義無人能解,民間記憶嚴重中斷。古年畫和古版遺存也寥若晨星,桃花塢的古版幾乎片甲不留。城市化、現代化也對年畫形成巨大衝擊。朱仙鎮“天成老店”傳人尹國全老人是刻版高手,“文革”中用紙刻印出來的粗糙灶王依然有人買,然而近年來祭灶風俗衰微,年畫市場萎縮了。楊柳青年過八旬的楊立仁老人,每逢祭灶日前,挽起袖子揮刷使墨,每種印100張,不為賣,只是過過手癮送送人,其中寂寞,可想而知。

  文武門神、世俗生活畫、戲劇故事畫、灶神財神等神馬畫……形形色色的木版年畫,帶著不同地域和時代的氣質,蘊涵著鮮活的人文氣息,攜帶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密碼,就這樣變成了亟待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誰也沒想到,搶救工程竟然一做就是9年。素有名望的20個年畫重要産地,形成19個卷本。遺存不多、幾近衰亡的20個小産地的代表作(包括台灣、澳門地區),收錄于《拾零卷》中。在《上海小校場卷》中加入了石印“月份牌年畫”,表現了木版年畫被外來石印技術終結的歷史。

  今天,經過多年泥濘跋涉的田野調查和翔實科學的梳理記錄(文字、攝影、錄音、錄像四合一),中國木版年畫有血有肉、立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農耕時代中國木版年畫的文化遺存終於被“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