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故事 >

在衚同中尋找魯迅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14:3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魯迅誕辰一百三十週年,在衚同中尋找他的足跡具有特殊意義。魯迅雖然生於紹興,但他工作生涯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城市獨屬北京。他和我們大家一樣,曾是京城的長住居民。14年衚同生活磨礪,塑造了思想家、文學家魯迅,他的筆下也記錄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的歷史、文化、風情。

  很難想象中國現代史中沒有了這位可敬的新文化運動先驅會是怎樣,正是他的存在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前景輝煌。魯迅之於北京,正像狄更斯之於倫敦,伏爾泰之於巴黎,愛默生之於華盛頓,福澤渝吉之於東京。但我們對他的研究途徑卻顯狹窄而單調,似乎應從人才發生學、文學地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多角度來多加關照。

  因此,今天的北京人未必都真正了解當年的北京居民——魯迅的生活與工作詳情,他是官員還是平民,是富有還是貧寒,是痛苦還是歡欣,是成功還是落魄?一句話,他的日子過得如何?這一切都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他的作品、思想、情感與觀點的準確理解、認識。

  魯迅精神、思想與北京城市歷史文化發展有怎樣的關係,與建設“人文北京”的現實目標有怎樣的契合,與北京人的文明理念、文化氣質與家國情懷有怎樣的淵源,在當今中國社會又具有怎樣的價值、怎樣的啟示?諸多問題,都需我們慢慢梳理,深長思之。

  收入《吶喊》、《徬徨》兩集中的小説共計25篇全部在北京完成,一生800多篇雜文中的經典作品主要在衚同中撰寫,同時他還在四合院裏著有《中國小説史略》並播種了愛情。誕生在中國文化中的魯迅文化,堪與皇家文化、仕人文化、民俗文化比肩,成為北京歷史文化中一個重要單元。

  行走京城不光用自己的雙腳,更用眼睛、頭腦和心靈。先又粗略通讀了一遍《魯迅全集》,特別仔細翻閱了三遍《魯迅日記》(1912年——1926年居京),然後才有了一點底氣去衚同裏尋訪魯迅故居(四處):宣武門外南半截衚同的紹興會館、趙登禹路路東八道灣衚同11號、白塔寺附近磚塔衚同84號、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

  “魯迅”和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説在南半截衚同誕生

  一晃魯迅來北京工作也近百年了,那天是1912年5月5日。

  沒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勢,魯迅住不進衚同。袁世凱當政,使得魯迅不得不隨本駐紮南京的民國政府教育部遷徙北京。他在蔡元培任部長的教育司做高級職員,月薪300塊大洋。

  尋找魯迅當年落腳的紹興會館可費了不少週折。臨近春節,寒氣未減,大街上行人稀少,曾經——也就是二三十年前還店舖林立、人聲嘈雜、熱鬧非凡的宣武門外菜市口一帶,如今只有一馬平川的寬闊街道和兩旁的幾座新建大廈最惹眼。出租車司機指著空曠如大廣場的菜市口十字路口説:

  “咳,這就是菜市口。你説的南半截衚同我可不知在哪兒。你看看這哪兒還有衚同啊?”

  ——現而今,在衚同中尋找魯迅是一種精神奢侈,想不到尋找衚同也成為物質奢侈。

  “那就在大廈旁邊停一下,我問問路人。”

  兩位熱心的大嫂盛情地給我指了瞎道。幸虧有老人指點迷津,南半截衚同就在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角。魯迅曾居住的紹興會館舊址位於衚同中7號院。

  始建於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的紹興會館已變成大雜院,只剩下門口的標牌讓人感到會館曾經存在。尋不見昔日的“綠竹舫”、“嘉陰堂”、“懷旭齋”……魯迅住過的“藤花別館”也消失了蹤影,而他後來移住的“補樹書屋”三間,院裏人告我仍在。

  三拐五拐,來到最裏面的一個小院,見古樹一株、房舍三間。住戶李亞華説:

  “這就是魯迅住過的‘補樹書屋’,房屋的結構沒有變。來這裡尋訪的人很多,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有一位日本殘疾人來過,也有法國廣播電臺的記者。魯迅在這裡寫了三篇小説:《狂人日記》、《孔乙己》和《藥》。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狂人日記》時,周樹人首次使用筆名‘魯迅’。紹興會館是魯迅在國內工作時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一共住了7年半(1912年5月至1919年12月)。——這是我聽來這裡的魯迅專家們説的。”

  在中國近現代、包括古代文學家中,恐怕魯迅是故居最多的一位吧。除北京以外,在紹興、上海、廣州、廈門,甚至在日本仙臺都有魯迅故居向遊人開放。

  畢竟,中國文人有很多,但魯迅只有一個。

  《阿Q正傳》發表90週年,夢想八道灣衚同舉辦一次誦讀會

  1919年,“五四運動”那年,魯迅買房了。4500塊大洋買下新街口地區八道灣衚同11號院——三進大院。剛好用了他15個月的工資(月薪300塊大洋)。

  在魯迅買房的前一年,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管理員的月薪是8塊大洋,已算是白領收入。當時一個像駱駝祥子一樣的人力車夫月薪不過3塊大洋。

  八道灣衚同很是別致,它不像當初京城其他三千條衚同那樣大多是直通通的,所謂“衚同趕豬——直來直去。”擰麻花似的、八個彎彎的衚同恐怕絕無僅有。可惜已經拆得差不多了。

  八道灣衚同的西口是趙登禹路,南口靠近新街口南大街。我懷揣一本厚厚的《魯迅全集》,寒風瑟瑟中在一片已蕩平的院落的瓦礫之間遊蕩徘徊,尋覓魯迅在京的第二處故居——11號院,那樣子一定很像唐吉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