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裝裱人的文化追求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14:3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一:裝裱的是書畫,心裏卻承載著文化信念。

圖二:每道工序都有秘而不宣的技巧。

圖三:裝裱師的手酷似拿著銹花針。

圖四:純天然的工具雖不複雜,但樣樣實用、可靠。

圖五:面對精品畫作,必須親力親為。

圖六:中式建築的工作間裏更是他學習、思考的所在。

  有著近2000年曆史的中國書畫裝裱是一門伴隨書畫藝術共同成長的古老技藝,而今已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國書畫裝裱主要有蘇派和京派,即南派和北派之分,蘇派裝裱因做工精、設色淡雅、格式考究等諸多特點,曾深受歷代宮廷及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愛,新中國成立後,也是各大博物館的主流裝裱方案。北京人張濤自從二十幾年前接觸到蘇裱後,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門技藝。

  “我們裝裱的僅僅是一幅幅書畫嗎?絕不是,那是祖國燦爛的文化!我們應有這個覺悟,我們必須有這個高度。”他向筆者回憶了一次在北京琉璃廠的親身經歷,在某家裝裱店,顧客拿出珍藏的郭沫若自作詞,一平方尺草書,格式規整的真跡,可店主對顧客説:“作品這麼小,裱張片後你再去配框吧!馬上就好。”張濤忍不住對這位顧客説:“像這樣的精品絕對不可以機裱,那樣會永遠毀了這件作品,我也是做裝裱的,不收費為您手工裝裱出來。”顧客遲疑地拿著郭老精品消失在人群之中。張濤氣憤的説,一些店頭商人不老老實實學習祖國傳統手工書畫裝裱,卻用日本的冷裱機大發其財,為一己私利,他們毀壞了多少文化遺存。正是因為看到了太多諸如臨街水洗舊畫的“無知者無畏”的所謂創舉,他覺得這個行業如此發展下去真是太可怕了,如今我國的書畫市場越發火熱,而與之相匹配的書畫裝裱行業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歧途,市場的亂象,真正有手藝的裝裱藝人年事漸高且無徒可帶,如果説我們這代若還能幸運地飽覽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之神韻,我們的後代子孫或許只能在談笑中對老一代裝裱藝人的短視而感到遺憾。

  的確,傳統書畫裝裱行業是能夠賺到錢的。張濤説,修復古舊字畫在用材上沒有什麼高成本,靠的是裝裱師自身的高超手藝、多年的經驗和超人的毅力,每一次裝裱付出的都是心血。裝裱古舊字畫,裝裱師是以平方厘米為單位修復的,因此有人問,既然“以每平方厘米為單位計算修復價格”,理應賺錢很多,可是為什麼卻少有人靜心求教這種技藝呢?他回憶起自己20年前學徒的經歷,頭3個月,只能站在旁邊看師傅操作,什麼也不能動,3個月過後開始允許掃地、擦案幾等事情,在操作間裏熏陶了半年,師傅才讓試著衝調糨糊等準備工作,至於上手裝裱,那是後來經過漫長的學習、揣摩、等待的事了,艱苦的學徒期,就是幹活兒,甭説沒有報酬,單就長年在工作間裏的寂寞,現在的年輕人怎能接受的了。張濤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學習南派蘇裱,經他手修復的百餘件作品中,有皇帝親筆御書,也有普通家庭中祖傳的造物,既有名家大作,也有宋、遼無名殘本、拓片,許多全國、個人書畫展及拍賣會上作品,都由他的工作室接裱,一些文化名流更是慕名登門。20多年來,張濤每每接到一件珍貴的作品時,感覺就如戀愛般興奮和愉悅。他會在30多道裝裱的工序中,享受無盡的樂趣,特別是對殘缺作品修復過程,更加讓他體會到“修舊如故,化腐朽為神奇”的成功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