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新國博:彌補博物館界的世紀遺憾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1日 12:4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張攝于去年春天的照片(局部)被做成了油畫效果,蘇東海很喜歡。

  採訪嘉賓:蘇東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本報記者:李 韻

  【嘉賓小傳】

  蘇東海,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做過地下工作,參加過抗美援朝,轉業後成為新中國博物館事業首批研究員之一,曾擔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現為國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成員。

  他致力於博物館哲學的研究和博物館的發展研究。在中外交流中堅持“和而不同”的學術立場。1986年開始在中國傳播和實踐國際生態博物館思想,被稱為“中國生態博物館之父”(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ecomuseums)。

  【溫馨提示】

  因有重大活動,國博4月1日全天和4月2日上午閉館,4月2日12點恢復開放。

  前門大街12號,是北京市一幢普通的居民樓。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博物館專家蘇東海就住在這裡。居室面積不大,甚至顯得擁擠。但蘇東海喜歡,因為客廳有一扇側窗,從那裏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工作了一輩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84歲高齡的蘇東海不久前摔壞了腿,正在恢復期間,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對新國博的關注。記者打電話聯絡採訪時,他的夫人説:“他到單位去了。”

  浸潤在春日下午的陽光中,就在那間看得見國博的客廳,話題就從這扇窗戶開始。

  記者:國博改擴建期間,您天天都透過這扇窗戶眺望嗎?

  蘇東海:是啊。以前上班,我蹓跶著就去了。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了,就從窗戶望一望。不管怎麼説,我在那兒幹了一輩子,現在還忝任館裏的學術委員,怎麼能不關心呢。

  記者:可以説,您是親眼看著新國博誕生的。

  新國博是國家文化發展的縮影

   記者:當年,您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工作,任陳列部主任;如今,您又見證了新國博的誕生。作為一個老國博,您認為新國博的誕生對整個國家的文化建設意味著什麼?

  蘇東海:新國博是“十一五”期間最大的文化工程,是國家把文化建設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具體表現。

  記者:為什麼這麼説?

  蘇東海:這個問題必須放在中國的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大背景中來看。

  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中國最初的博物館誕生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創辦目的就是開發民智,救亡圖強,教育成為它天然的使命。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是第二個時期,那時候我們學蘇聯,博物館的建築和發展都採用蘇聯的模式,意識形態很強,為革命服務,博物館被賦予了很多政治使命。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30餘年是第三個階段。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博物館數量突飛猛進,新建了大批歷史類博物館和紀念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博物館的現代化成為趨勢,眾多博物館都在提高質量方面下功夫;新世紀以來,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框架內,博物館事業蒸蒸日上。

  記者:“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

  蘇東海:對。2003年2月,原來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併組建成立了國博。這個變化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且是在辦館理念上有了新的變化。

  新世紀以來,中央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發展,文化被提升到“軟實力”的高度,備受重視。改擴建後的新國博,既是國家現有“軟實力”的體現,也被寄予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厚望。

  記者:新國博是咱們國家的一張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