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人民日報:文化遺産重在“神韻”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14:1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福建土樓

  自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後,福建土樓這一“世界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近來因一部名為《土樓神韻》的歌舞劇,再次走進了公眾視野。

  “歲月如圓,起止在何方?樓裏春秋樓外羨,回首望,幾滄桑。”在這部福建永定縣打造的歌舞劇中,客家先民悲壯遷徙、夯築土樓、漂洋過海等歷史場景的再現,迎春牛、打新婚、猜拳舞獅等客家風俗的展示,深刻詮釋了土樓所積澱的厚重文化,同時喚醒了海內外客家人的共同記憶。

  正因如此,這一齣自縣級文藝團隊的作品,從縣城演到省城,並在兔年新春走進國家大劇院,成為全國地市級以下文藝團體首次在此上演的劇目;也因為此,該劇在台灣演出時,許多知名人士不僅題字留言,還在演出後與演員手拉手共唱客家山歌……

  在時下一些地方不惜舉巨債“申遺”的情況下,在一些世界文化遺産過度開發、頻頻漲價的場景裏,這一現象頗具啟示意義:世界文化遺産到底意味著什麼?它最重要的價值又在哪? 
 
  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在評定文化遺産時,強調要從歷史、藝術、科學、審美、人類學等角度衡量是否“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麗江古城成功“申遺”,由於它是“保存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與自然美妙結合的典型”;福建土樓舉世矚目,也因為它是“東方血緣倫理關係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文化遺産的價值,就在於它承載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蘊藏著重要的啟示性資源。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文化遺産不是“文化財産”,不能把“申遺”異化為“遺産搭臺、經濟唱戲”,使其成為一筆單純的經濟賬;不能把開發等同於門票經濟,使文化遺産患上“富貴病”;也不能把保護局限于古董樓閣,甚至高價製造假文物,使文化資源遭到“保護性破壞”。相反,要樹立這樣的文化自覺:“申遺”成功只是保護的序曲,應該像《土樓神韻》那樣,去發掘文化遺産所蘊藏的內在神韻,保存文化遺産所積澱的歲月印痕,傳承文化遺産所記錄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為人類的共同記憶、民族的認同載體、文化的繁榮源泉。

  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文化是最能體現自我價值的元素,也是最能獲得廣泛認同的價值,特別是那些經歷時間檢驗後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産。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0多項世界文化遺産,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這是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可,值得每一個中華兒女自豪。但我們更要看到,相對於我國眾多的文化遺産,“申遺”所能承載的遺産保護畢竟有限。

  文化遺産的存在是一種客觀現象。因此,一方面,我們重視世界文化遺産的傳承;另一方面,也要把目光投向為數更多的文化遺産,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敬畏感,去珍視它們的文化價值,發掘它們的內在神韻。唯此,才能培育積極健康的文化心態,通過文化凝聚前行道路上的共識,打造我們走向未來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