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敦煌曲子戲後繼乏人 遭遇傳承斷代窘況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5日 16:1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敦煌曲子詞在莫高窟藏經洞內封閉千年,源於它的敦煌曲子戲卻始終流傳民間。隨著社會發展和多元文化的衝擊,如今,延續百年的敦煌曲子戲正遭遇傳承斷代窘況。

  “目前,從事此戲種的藝人只有10余人,且大多已過花甲之年,曲子戲已步入老劇目、老演員、老觀眾的‘三老’階段。”敦煌市文化館館長趙虎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説。 
 
  1900年,在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保存的曲子詞有590首之多,涉及曲調80多種。趙虎説,敦煌曲子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其最早源於曲子詞,敦煌曲子戲有的曲調可從曲子詞中尋覓蹤跡。《打懶婆》、《磨豆腐》、《兩親家打架》……由於曲子戲是當地勞者在長期勞作中創作的,具有生活氣息濃郁、情節風趣詼諧的特點。

  當地老人説,曲子戲的內容涉及神話故事、歷史傳説、社會生活等各方面,旦角扭得歡、走得漂,丑角幽默詼諧、滑稽伶俐,樂者使人開懷大笑,悲者使人珠淚紛紛。

  62歲的閆光福是敦煌曲子戲的第五代傳人,彈得一手好三弦。他説,清末至民國年間曲子戲最盛行,村村都有戲班,那時候老百姓還為名角編口歌説“東牛西牛兩個旦,沒有換柱子戀不轉”,可見當時曲子戲之盛行。

  為傳承手藝,傳唱曲子戲30餘年的閆光福于2008年組建了名為“自樂班”的戲班,在這個26人的“農民戲班”裏,年齡最大者71歲,最小的也要30歲。

  閆光福的徒弟武奎告訴記者,自樂班成立就面臨經費不足的尷尬,服裝道具、鑼鼓和音響設備都是成員集資購置,至今還未還清貸款。

  “只要年輕人願意學,老藝人都願意免費教唱。然而,現在的曲子戲因為沒有固定的收入和相對正規的演出團體,曲子戲已很少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了。”閆光福説。

  趙虎坦言,曲子戲是當地農耕時代的産物,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當地大批青年外出打工,他們不參加生産勞動,也就告別了曲子戲,現在培養年輕人刻不容緩。2006年,敦煌曲子戲因曲調優美、特色鮮明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讓有著百餘年曆史的曲子戲傳承看到一縷曙光。

  不過,趙虎告訴記者,現在能完整演唱曲子戲的藝人最大者已85歲,最年輕的也60歲有餘,“高水平的老藝人越來越少,隨著老藝人的離世,曲子戲就會失傳,而隨著老觀眾的減少,沒有觀眾的曲子戲也將面臨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