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物質文化遺産法》6月1日起施行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12: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天,應怎樣認識“非遺”

  “損害非物態的文化遺産也是犯法的!”社會各界翹首期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今年2月25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獲高票通過,將於6月1日起施行。昨天,在上海市貫徹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座談會上,有專家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是我國文化領域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出臺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非遺”背後有內涵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陳勤建告訴記者,我國從2005年引入“非遺”概念,短短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已近87萬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約1400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級“非遺”的有35項,是擁有世界級“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然而,民間實際擁有的“非遺”遠遠超出這一數字。“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非遺的價值,或者誤解了其背後的精神內涵。比如,在我國江浙一帶流傳甚廣的“田螺姑娘”的美麗故事,人們更多地是把它作為愛情故事來解讀,很少有人關注它背後另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意蘊:人類善待了自然,自然就會回饋人類。至今也沒有機構從這個角度申報“非遺”項目。 
 
  芭蕾舞《天鵝湖》的故事原型其實也在中國,叫“毛衣女的故事”。有關其最早記錄,見於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四)。這個反映普通勞動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幻想故事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流傳,後來的“七仙女下凡”故事的最早雛形也來源於此。然而遺憾的是,只有江西省申報過“毛衣女的故事”,且因申報者多從旅遊開發著眼,並沒有認真收集採錄還在民眾口頭上流傳的“活態”故事,故而兩次申報都未獲通過。

  重申報輕保護

  在陳勤建看來,眼下普遍存在的“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説到底也是對“非遺”價值認識不足。“一些地方把勁都使在申報前,一旦申遺成功,得到國家相關部門認定後,又是慶祝會,又是舉辦節慶,而具體的保護工作卻被扔到一邊,任其自生自滅。”比如,民間文學(口頭文學)和戲曲藝術,歷來被看作是一個民族和社會所創造和蘊藏的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主幹或主流,對於一個民族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的形成及其歷史的確認或復原,都具有重大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民間文學和戲曲藝術現在卻流失得很嚴重。據統計,僅我國傳統劇種60年間就流失了三分之一。

  與之對應的是某些“非遺”項目因為被過度生産性開發而偏離了其本真性。比如皮影、剪紙、釀酒等工藝,原本是手工的,現在卻變成用機器生産。農耕時代的手工文明變成了工業時代的機器文明。殊不知,延續了多年的技藝是現代技術根本達不到的。有專家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口傳心授430餘年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造技藝,是第一批成功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本世紀初,某國專門派出商業間諜,以參觀酒窖為名,企圖盜取這個技藝。她那特製的空心高跟鞋獲取了樣本,該國根據化驗出的400多種微生物投入生産後卻發現口味相差懸殊。專家坦言,這便是“非遺”的魅力所在,違背了它的本真,無異於殺雞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