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4日 11: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又增一處
客家文化有了新“生態”
“橘仔落水萬丈深,一半浮來一半沉。妹你沉來沉落水,莫要浮起動郎心。”上週末,第四屆中國(梅州)國際客家山歌文化節的重頭戲——“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鄉賢奉獻了一場原生態的“非遺”盛宴。
據了解,廣東梅州是繼閩南、徽州、熱貢、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之後的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客”遺産要成“客”優勢
正如梅州市委書記李嘉所説,有客家山歌的地方,就有幸福快樂;有客家文化的地方,就充滿了激情和希望。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落戶梅州,豐富了梅州作為全世界客家人精神家園的內涵。
梅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和客家文化向外傳播的核心區。全市現有6處國家級、21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4位國家級、13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個國家級、7個省級民間藝術之鄉,181處文物保護單位和51個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為了發揮好這筆“遺産”價值,梅州成立了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先後設立了15個客家非物質文化綜合展示點,建設了“非遺”資料檔案室和“非遺”網站。同時,創作排演了山歌劇《等郎妹》、廣東漢劇《塵埃落定》,大型民俗風情歌舞《客家意象》等一大批藝術精品;建成了葉劍英紀念園等一批客家文化基礎設施;通過舉辦兩年一屆的中國客家山歌文化節、啟動“客家山歌手培養戰略工程”等措施,培養山歌大師和山歌新秀。
“實驗區”要成“示範區”
文化生態保護區,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通過有效的保護措施,建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物質文化遺産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環機制,成為一個和諧並充滿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態整體。
按照規劃,梅州將以“保護為主、活態傳承、合理利用、重視發展”為總體思路,以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和傳承群體為主體,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為核心,以文化空間和“文化質”為保護重點,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發展文化旅遊産業。
如何借力客家文化,助推梅州的綠色經濟崛起?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楊宏海提出,梅州應以客家為根、以傳播為媒,充分利用互聯網培育現代文化創意産業,將客家文化的影響力放大。台北大學教授丘昌泰也獻計梅州,應將“體驗”和“創意”兩個概念融入客家文化産業中,包裝營銷。
梅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朱澤君表示,下一步的重點是編制保護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以法規的形式開展保護和傳承,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把“實驗區”建設成“示範區”,進而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