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賞析 >

方正剪紙傳承:“炕頭班”興起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3日 11:3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已有200多年曆史的黑龍江方正剪紙以其精湛的剪藝技巧和獨特的民俗魅力,在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能夠保存並延續至今,其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力量和支撐?

  方正剪紙的三種傳承方式

  黑龍江省方正縣文化局局長鄧永峰表示,方正剪紙能夠從清康熙年間一直延續至今,是因為其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民間民俗情趣,並且均為純剪刀製品,秀潤雋美、獨具神韻。在這個過程中,方正剪紙頗具特色的傳承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正剪紙傳承脈絡廣泛,主要分為家族式傳承、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其中,家族式傳承為方正剪紙文化的流傳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據方正縣文化館剪紙藝術館館長曲英紅介紹,不論是方正縣文化館的骨幹作者,還是各個鄉鎮的業餘作者,他們中大多數是從母親、祖母、外祖母那裏學會剪紙的。她本人就是從母親那裏學會剪紙技藝的。因此,方正剪紙藝術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形成了母女、母子甚至夫妻的共同創作場景。

  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在方正剪紙技藝流傳過程中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於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的存在,才使得從事剪紙工作的人分佈在各個鄉鎮、各行各業。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涌現出倪秀梅、陳洪霞、趙向榮、林建華等一批優秀的剪紙藝術家。

  “炕頭班”“地頭班”興起

  方正剪紙的隊伍壯大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宣傳力度與著作權的矛盾、文化産業化與背離傳統技法的矛盾、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流失的矛盾,都成為方正剪紙藝術發展的阻力。

  針對這些問題,鄧永峰告訴記者,方正縣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來保護方正剪紙文化。如繼續搶救整理原生態方正剪紙,挖掘原創作品,彙編成書,以便傳承;挖掘不同譜係傳人,使不同形態、不同風格的剪紙完整傳承;廣泛發動省內外及國內外的方正剪紙藝人、民間藝人以及藝術家,繼續開展方正剪紙研究,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並打算向國家申請師資力量培訓方正縣的剪紙工作者;加強和充實方正剪紙的專業組織機構,使之具有培訓、研究、示範和輔導功能。2004年,方正縣將剪紙技法按照義務教育要求編訂成教材,在該縣實驗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開設剪紙課。如今,初中教材也已經成型。

  方正縣文化局副局長谷明峰表示,30多年來,方正剪紙已經從“自家研究”逐漸走出本地,參加各種級別的大型剪紙展覽會及剪紙經驗交流會,在擴大隊伍的同時,借鑒經驗,將剪紙事業做大做強。從1980年起,方正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深入鄉村,走訪調查,尋找剪紙能手,採取“能者為師”的辦法,結合村民生活實際,辦班、組建剪紙組,“鄰里班”“炕頭班”“地頭班”應運而生。

  順應市場需求不斷創新

  民間藝術家們也對剪紙技藝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良。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黑龍江分會會員的郭艷萍在傳承單色、染色、套色等的剪紙樣式下又匠心獨運地創造了“雙面貼”樣式,深受群眾喜愛。在方正縣,許多剪紙愛好者會應市場需求創作許多作品。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方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倪秀梅就以2009年大冬會吉祥物“冬冬”及12個運動項目為內容和題材設計出了一套郵票紀念冊,受到了市場的熱捧。

  倪秀梅自豪地告訴記者,在方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憑著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在總人口22萬的方正縣,剪紙愛好者竟有1萬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幼兒園還沒畢業。在郭艷萍剪紙藝術培訓班,記者看到,11歲的剪紙學員淩菁菁等正在剪制的《明鏡高懸》、《清正廉潔》、《大愛無疆》等作品形象生動、引人關注。

  近年來,以倪秀梅、陳洪霞、郭艷萍為代表的方正剪紙藝術家的作品多次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華夏剪紙博物館等永久收藏;倪秀梅還曾赴加拿大、美國、俄羅斯、瑞典、日本、韓國等國交流訪問;方正縣文化館館長徐光東以其多年的剪紙經驗,發表多篇相關論文,為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打下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