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賞析 >

絳州毛筆日漸凋零 千年制筆工藝面臨失傳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7日 11:0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流傳于山西新絳縣一帶的“絳州毛筆”是中國傳統名筆之一,它産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傳承了兩千多年。然而,在今天的新絳縣,懂得“絳筆”製作工藝的人寥寥可數,古老的制筆工藝面臨失傳危險,處境令人擔憂。

  據野史記載,毛筆乃秦國大將蒙恬所發明,其帶兵戍邊路經絳州(今新絳縣一帶),將造筆技藝傳于當地藝人,其後兩千年來,絳州人代代相傳,發展至今。絳州毛筆常為歷代朝廷貢品,與南方湖州毛筆齊名,素有“南湖北絳”的美稱。即使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絳縣每年也有三四十萬支毛筆遠銷海內外。現在,隨著毛筆市場的萎縮,以及機器制筆的衝擊,這裡卻只剩下幾家制筆作坊堅守著這一傳統工藝,時刻面臨著生存考驗。

  78歲的于良英老人是新絳縣俊德堂制筆坊的第三代傳人,他自幼開始學習制筆,雖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仍勞作不輟。

  于良英説,絳州毛筆純手工製作,軟硬適中,吸水力強,經久耐用。然而,絳筆的製作工藝也相當複雜,需要經過挑絨、齊羊毛、合羊毛、焊筆等86道工序,通常要耗時20天方能製作出一批成品毛筆,數量不足100支。

  “現在人們多是用鋼筆寫字,或者用電腦打字,用毛筆的人越來越少了。絳州毛筆的特色恰恰成了其傳承的最大障礙。” 于良英説,“小作坊式的手工制筆和工廠裏機器制筆相比,效率低,讓原本就銷路不暢的毛筆雪上加霜;另外,制筆工藝複雜難學,造成學徒難收,後繼乏人。”

  24歲的于永傑是于良英的親孫子,也是唯一的傳人。據于永傑説,在爺爺手把手的指導下,他用了6年多的時間才學會所有工序。“制筆又臟又累,現在我一個月通過制筆的收入還不到1000元,連自己都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于永傑無奈地説。

  據悉,“絳筆製作工藝”已經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希望借此能帶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於這項技藝的傳承之中,使這項千年制筆工藝免於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