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14:0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實施一週年,文化遺産志願者隊伍建設納入主管部門議事日程,文物“三普”取得重要進展,災後文物重建成績顯著,關於名人資源的爭奪此起彼伏,圍繞歷史建築的保護問題爭議不斷……在即將過去的2010年,我們既看到政府與行政主管部門對於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公民參與保護的熱情日益高漲,同時也注意到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
《辦法》實施一年,效果不一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當前文化遺産的處境確實尷尬:當地方經濟發展有需要時,文化遺産被當做“敲門磚”,而一旦被視為城市化進程的“絆腳石”,又馬上會遭遇毫不留情的鄙棄甚至出賣。無錫小婁巷、杭州百井坊、南京倉巷,這些尚未擁有明確的文化遺産“護身符”,卻顯而易見地仍然保留著許多屬於所在城市最初記憶的老街巷,已經成了地方商業開發的犧牲品。
為了能夠對此類歷史遺跡進行及時保護,2009年10月1日,文化部頒布的《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辦法》在強調文物認定是地方文物行政部門的行政職責的同時,明確了文物的所有權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同樣可以申請認定不可移動文物。隨後國家文物局發佈了《關於貫徹實施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辦法》實施和執行的細則。
如今《辦法》施行已經一年有餘,在各地也引起了不小的反應,有些地區實施效果甚佳,有的地方則是施行效果平平,究其原因,《辦法》的實施效果與各地政府保護文化遺産的態度直接相關。受到損毀的待認定歷史遺跡多處於城市涉及拆遷的區域,文物行政部門管理權責有限,在處理有價值的歷史遺跡的保與拆問題上常常並非最終的決策者,對於此類保護問題,他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地方制定的城市建設規劃雖然充分參考了文物行政部門與社會公眾的意見,但是最終建設時,原本的保留修繕項目還是被拆除了。
名人故里之爭被叫停
通過發掘當地名人資源發展經濟的做法,各地已是屢見不鮮,然而,一些地方對於名人故里的爭奪,卻顯然已經走偏。
2010年,名人故里之爭愈演愈烈。湖北安陸和四川江油從2009年8月起開始了李白故里之爭,雙方的爭鬧持續了近一年的時間,最後竟然鬧上了公堂。之後,名人故里之爭也越發離譜,從李白這樣有據可考的歷史人物,到孫悟空一類虛構的文學形象,從子虛烏有到無論香臭美醜一哄而上,西門慶故里也成為爭奪之地。
面對名人故里之爭的混亂局面,文化部部長蔡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一些地方從這種不正確的政績觀出發,在市場動力的負面作用的推動下,把這個事情搞得走偏了。故里之爭使得文化遺産保護庸俗化,文化部決定下文件將其叫停。
有學者將此類名人故里之爭形象地比喻為文化啃老,從中我們窺見如今城市建設中的一些困惑,各地打著傳承歷史文化的旗號爭奪名人故里,表面看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産,實際上是競相爭搶經濟利益,已然將文化遺産商品化,同時對於城市而言,不自覺地將歷史文化資源作為發展的跳板,為城市的發展過多地捆綁上歷史文化因素,體現出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如果總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利用歷史文化遺産上,恐怕結果只能是徒有光鮮外表,而無結實枝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