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4日 15:4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一把年紀的朱武志用一張粉色小碎花絨毯懷抱著一個近1米長的大傢伙,小心翼翼地送進歷代帝王廟的西配殿。絨毯揭開,原來是一方清代倣唐代的琵琶端硯。整個硯臺形如琵琶,還刻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詩句。今天,連同這方硯在內的33項共160件與古代宮廷生活密切相關的展品,將亮相西城區宣南文化節中的“民間瑰寶耀京華——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之‘皇帝的玩意兒’專題展”,展露宮廷文化中富有情趣的一面。展覽中,端硯、湖筆、徽墨、宣紙“文房四寶”成為最具文人傳統,最耐人尋味的展品。
此次展覽是兩區合併後原西城區和原宣武區的非遺資源首次聯合展出。展覽消息一齣,就有很多民間收藏者主動要求送藏品來展,文章開頭提到的老北京朱武志就是“獻寶”人之一。端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雖然出自廣東肇慶,但卻因備受古代宮廷賞識而在京城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朱武志就收藏有40多塊老端硯,此次他送展的四方端硯都是清代作品。其中的一方紫端有九龍十三眼,堪稱寶物。“古人評硯有‘七珍八寶’之説,七眼就算珍貴,可見十三眼有多難得了。”西城區非遺辦負責人説。
湖筆也是清代貢品。傳説咸豐帝過生日時,當時還是懿妃的慈禧曾送“騰蛟起鳳”湖筆慶賀。此次展出的戴月軒湖筆也曾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案頭最常用的毛筆。展品“仁義禮智信”5款毛筆分別由羊毫、石獾、狼毫等製成,每款筆桿上還題有一句詩,處處體現出雅致之氣,讓人忍不住想揮毫一試。
在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中發現的清秘閣紙箋,背後也有一番故事。據説乾隆的乳母曾請乾隆給自己的兒子一份差,但此人不能文亦不能武,紀曉嵐得知後就建議他在琉璃廠開設宣紙店,服務於趕考的文人,結果生意興隆。展覽中,人們可以看到清秘閣的宣紙都帶有水印,算是一種早期的防偽標誌。
據悉,展覽將展至10月底。今天的開幕式上起源於宮廷“善撲營”的摔跤、源自於清代滿人踢石球運動的“蹴球”、曾隨順治皇帝入宮的“路家班”皮影戲等都將現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