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7日 15:0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十年前我用藏品向揚州的一位藏友換得一件圓形帶柄盤龍鏡,直徑9.3厘米,通長18.3厘米,重146克。圓形鏡背浮雕豎身盤龍紋,龍身作C形繞圓心盤曲,龍頭在左,面向中心作吞珠狀,雙角後翹,張口吐舌,背鰭、腹甲、鱗片、肘毛均刻畫細密,兩前肢伸張,後肢一曲伸、一直伸,直伸的後肢與尾部糾結,四肢露出三尖爪。鏡緣凸邊壓在鏡柄凸邊上,柄呈長頸瓶形。柄面浮雕兩枝出水荷葉及三枝長莖荷苞荷花。整個鏡體泛銀白光,少有銅綠銹色,品相較好。當時認為是宋鏡,現在細看還是唐鏡。
首先,看銅鏡的質地、色澤。銅鏡大師孔祥星在《銅鏡鑒藏》一書中指出:“在中國銅鏡冶鑄方面,宋代銅鏡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是合金成分的改變,帶來了銅鏡質地、色澤的變化。戰國至唐銅鏡合金成分大體為:銅約70%,錫約24%,鉛約5%,但宋代含錫量明顯減少,為13%左右,而含鉛量大增,為21%左右,因此宋鏡為黃銅質。這樣的合金成分一直影響著後世銅鏡。”他又説:“根據程長新先生多年鑒定研究銅鏡的觀察結果,各個時代銅鏡的銅質色澤大體是這樣的:隋唐,銀白色多黑褐色少;宋金,黃中閃紅(近似紅銅)。”他認為:“由於銅鏡的質地、色澤發生了變化,成為我們鑒別銅鏡的一個重要方面。”裘士京在《銅鏡》一書中説:“典型的盛唐時銅鏡泛銀白光,很少有銅綠銹色,似乎不是青銅鑄成,給人以厚重富態之感。”
再則,看主體龍紋的特徵。陳晴在《古鏡》著作中説明:“龍紋從秦漢到隋唐稱為應龍,這個時期龍紋的特徵主要是:整個形體短而粗大,四肢強健,足多三趾,仍然有不少走獸的特徵。宋以後至明清稱黃龍,形像是牛頭、蛇軀、魚尾,趾多四至五個,體軀矯矢,有飛騰之勢。”孔祥星在《銅鏡鑒藏》中説:“盤龍是唐鏡中最喜愛的題材之一。從皇室到民間都愛用龍紋鏡。考古發掘的資料中,都是單龍圖紋,一龍蟠屈飛騰,躍入蒼穹,張口舞爪,有的左向,有的右向,有的回首向鈕(圓心)作吞珠狀。龍是我國銅鏡中流傳最久的圖紋,但如從氣勢雄偉、造型茁壯、刻畫精細等來看,非唐代盤龍鏡莫屬。”
最後,看鏡形。孔祥星在《銅鏡鑒藏》中明確記載:“掌握銅鏡外形變化,是鑒定銅鏡時代的一個重要方面。”又説:“有柄鏡用手持柄,裝飾整容,更為靈活方便,有文章説有柄鏡産生於唐代,但沒有確切可靠的根據,但出土資料説明宋代已流行有柄鏡。”裘士京在《銅鏡》中説:“唐鏡也可以説是中國銅鏡的最高峰時期。首先,鏡子的造型突破圓形、方形的傳統,適應主題紋飾的變化,出現了菱花鏡、葵花鏡、荷花形鏡、亞字形鏡等花式鏡,偶爾還有有柄形鏡。”陳晴在《古鏡》中説:“出現了有柄鏡,這可謂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它突破了長期以來人們的習慣思維,是中國銅鏡進一步實用化的重要標誌。但奇怪的是,這種方便實用的銅鏡造型在以後的歷代並沒有獲得很大的發展。”
綜上所述,對照專家學者對唐鏡質地色澤、盤龍時代特徵及有柄鏡産生時期三方面的權威論斷,我基本認定有柄盤龍鏡産生於唐代,只是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