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賞析 >

朝鮮族非遺館開館 保護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0日 16: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我國首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開館。這是一個創舉:建設博物館集中保護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産。

  不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根其實深深地紮在生活中。除了建博物館保護和舞臺展示之外,如何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呢?

  建博物館 “搭車”旅遊

  動態保護靜態保護相結合

  圖們非遺館展館面積為1880平方米,分為兩層10個展區,包括朝鮮族民間舞蹈、傳統樂器製作技藝、傳統音樂、傳統文學故事、傳統工藝以及朝鮮族民間體育和遊戲、民族禮儀、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傳授、演講區域等板塊。目前,已有包括長鼓舞、鶴舞等在內的8大門類52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進入展館。

  展館通過蠟像和民俗場景再現,讓遊客直觀地了解朝鮮族文化傳統。比如長鼓體驗,用聲吶震動的方式,按照電腦屏幕顯示的步驟敲打,就能出相應的鼓曲。承擔設計工作的延邊科技大學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元勇表示,這種文化體驗方式,是每個展區極力打造的效果。

  近年來,延邊除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集中保護和展示外,還搶救、整理了一大批民族民間文化遺産,對一些重點項目如世界非遺項目“農樂舞”傳承人和産承基地實施了跟蹤保護制度,並考慮將其塑造為旅遊項目。

  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旅遊開發方面,吉林省松原市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方式。據松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阿汝汗介紹,到查幹湖看冬捕,已成為松原市乃至吉林省旅遊業的一個亮點。

  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查幹湖冬捕,富有塞北情調和馬背民族遺風,堪稱關東一絕。冰凍50厘米,漁民腳踏冰雪,鑿冰捕魚。冰下捕魚單網曾刷新了原始捕撈方式單網捕魚量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與這種勞作方式一併延續下來的查幹湖祭祀儀式——“祭湖醒網”,更是古老,被稱為“查幹淖爾冬捕習俗”,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建博物館是靜態保護,納入旅遊觀光項目則屬於動態保護,但這還遠遠不夠。吉林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王勇説,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還是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要警惕一些地方將非遺作為賺錢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