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賞析 >

科技場館冷熱不均 家長反映展示內容太晦澀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0日 13: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暑期裏,科技館、博物館等場所成為學生外出參觀首選。然而即使同為科技館,待遇卻大相徑庭。在北京,就存在這種情況:一邊是中國科技館等場館日人流量1.5萬人次,一邊是古脊椎動物館前的門庭冷落。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各大科技場館。

  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寫説明   

  科技館的任務和最大特點就是把複雜、深奧和抽象的內容簡單、通俗和形象化,但許多學生和家長反映“展示內容太晦澀”、“看不懂”。

  北京市朝陽區的張先生時常帶領女兒參觀北京各大場館。在觀看生物進化的圖表時,小姑娘指著“白堊紀”三字,問“爸爸,這是什麼字啊?”張先生無奈地對記者笑笑,“有些字孩子都不認識,怎麼能充分理解呢?”

  目前多數場館展覽多是以講解性的文字和圖表為主,少數大型場館配有電腦講解器。記者在古脊椎動物館看到,多數展覽均為動物化石再配以一張化石的名片,名片多為兩三句話解釋,有些甚至出現了一句話解釋的現象。中國科技館內的電腦講解器因場館處於參觀高峰期,電腦講解器供不應求。在張先生看來,現在的科技館硬體措施漸漸提高,但館內的講解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場館展覽的設計者也承認,他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做出來的講解圖釋自然有些晦澀難懂。”

  北京市天文館、古脊椎動物館都位於北京西直門外大街,兩者相隔不過百米,參觀人數卻存在較大差別。據了解,古脊椎動物館日人流量兩三百餘人次,天文館每日則有上萬人次參觀,中國科技館則日參觀量達到1.5萬人次。

  古脊椎動物館是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的,相對於2004年落成的天文館新館,它顯得有些老舊。古脊椎動物館內一架恐龍的模型顯得有些陳舊,其尾巴處的一塊骨頭已經裂開。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自然博物館,在博物館一樓大廳,恐龍的模型也已損壞。

  另外,僅三層館藏的古脊椎動物館主要展覽古生物化石,通過對化石的介紹來普及科普知識,然而僅僅是文字介紹難免有些枯燥。陳明宇來自哈爾濱,被愛好古脊椎的爸爸拉來參觀古脊椎動物館,一個小時下來她悶悶不樂:“就幾層樓,裏面什麼都沒有。”

  對此,古脊椎動物館展覽部的張主任解釋,動物館在建設初期並沒有考慮其對外開放的功能,導致場館的佔地面積小、設施裝備較落後。又由於館內展出的均為動物化石,進行更新換代的可能性不大。

  場館要跟餐館學做“創意菜”

  來自哈爾濱的張女士帶著女兒來北京天文館遊玩,“從一樓到二樓全是科技展覽,僅僅看圖片和物品根本無法滿足需求,小孩子也靜不下心去觀看。”張女士説,“之前聽説了天文館的名氣,本以為可以通過先進設備觀看天空、宇宙的。”從河北邯鄲來的郭先生認為,活動太過單一,只是一些圖片模型展覽,展覽又有些晦澀,小學生難以理解,“如果想看圖片的話直接到數字科技館看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大老遠的跑到北京來呢?”

  中國科技館則在兒童區設置時光隧道、戲水區、堆雪堡等區域,讓孩子動手實踐。通過親身實踐,觀眾收穫的就不僅僅是展品展示的現象和原理,還有觀察方法、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啟迪。北京的李宇寬最喜歡動手區做風扇的地方,在那裏,他一個人默默拼裝風扇,實際動手操作讓他玩得不亦樂乎。

  自然博物館的“博物館繽紛夜”吸引了大量的觀眾。“繽紛夜”是一項親子活動。家長和孩子一同參與,進行遊戲或比賽。“家長平時比較忙,有了這樣一個和孩子親密接觸的機會,他們還是很樂意的。”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主任劉連成説。提前兩周開始預約的“繽紛夜”,十天內就已經人員爆滿。

  對暑期特色項目,劉連成認為創新意識很重要。“如同餐館一樣,要吸引人就得上‘好菜’。不過創新不是樣樣都耍新花招,把公眾需求的東西做深做細就是一種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