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賞析 >

南京最後歷史街區面臨拆除 專家急呼保護(圖)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15:2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中華門兩側的門東和門西,水西門到三山街的倉巷和南捕廳約一平方公里範圍內,是南京城所剩的最後一塊還保存著傳統都市肌理的歷史街區。如今,四分之三已經殘缺,而倉巷的這四分之一正在遭到最後的拆除。如此下去,南京老城南將成為一個個的孤島,整體保護將無從談起。”1日,遠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訪問學者的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年度傑出人物姚遠博士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談及南京倉巷街區即將被拆,姚遠博士憂心忡忡的如上表示。

  南京的朝天宮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明清殿宇式古建築群。在朝天宮向南不遠就是倉巷。這裡曾是明清時期南京最繁華的地區之一。這裡也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到的一處地方。

  近日,當記者來到此地,清代磚石的外墻上赫然的“搬遷”二字,已無聲的呈述了這條老街的的命運。放眼看去,倉巷地塊上的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磚木結構民居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只剩斷壁殘垣。這裡是南京老城保護規劃確定的“倉巷歷史文化保護區”。

  家住倉巷115號的黃自然,向記者講述了他家老宅的故事。他是晚清南京最後一位狀元黃思永的第五代後人。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還清晰的記得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家老宅的樣子。他説:“面街的大門檔非常壯觀,兩邊各有一尊石獅,宅深14進,50間房,每一進均有天井與廳堂,並有大花園、小花園。”聽著他的描述實在很難和眼前私搭亂建的殘破民房相聯絡起來,但是順著他的講解,老宅院的格局還是有跡可尋。
 
  黃自然有些傷感的表示:“黃思永是晚清銳意改革的官員,是中國興辦債券股票的第一人,他親手設計了中國第一個煙標,同時也是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倉巷的舊城改造應該為紀念黃思永留下一席之地”。據他説,他已向南京市長寫過三封信,請求保留黃思永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