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前不久,吳冠中先生離我們遠去了。吳先生曾經把他的人生稱為“東尋西找的人生”。他一生踏遍祖國南北東西,“東尋西找”是他一生都在行走和尋覓的寫照。對於一個生於“五四”、經歷過20世紀中國美術風雲變遷的藝術大師來説,“東尋西找”更是他解決時代文化與藝術課題的象徵。
20世紀的中國開啟了現代之路,擺在中國現代藝術家面前最嚴峻的挑戰,莫過於中西文化的碰撞與激蕩。幾代中國藝術家都試圖尋找解決這個課題的路徑與方式,大體而言有三種不同的取向,其一是以吳昌碩、齊白石到潘天壽為代表的傳統創新派。其二是主張完全向西方學習,以全盤西化的激進思維改造中國藝術。其三是融合創新的道路,在這方面,既有徐悲鴻、吳作人、蔣兆和等大批藝術家吸收西方學院寫實造型方法建立起來的寫實性現實主義,更有從林風眠、吳大羽到吳冠中倡導的融合西方現代精神與中國寫意傳統的藝術實踐。相比起來,在形態上導向現代的中西融合之路更為艱巨。吳冠中先生一生咬定在現代層面上的中西融合這個文化理想,持續探索,為我們留下了具有啟發意義的學術遺産。
以寬闊的胸懷和開放的眼光看待中西藝術的相同性。面對東西方藝術,吳先生獨具慧眼,認為越往高處走,東西方藝術本質越顯得一致。油彩和墨彩工具之異不是中西藝術的關鍵,中西藝術的目的都是謀求情感的表達,都是謀求藝術的創新。在他看來,中西文化的碰撞是時代賦予中國藝術家的歷史機遇,抓住這個機遇,就會更加凸顯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和本色。
文化融合要遵循藝術規律和美的創作規律。吳冠中先生認為,“美術”首要的不是“術”而是“美”,這個“美”要具備時代的內涵和形式語言的新意。他一方面研究西方現代主義的造型特點,一方面從中國藝術傳統中吸收營養,以東方的韻,融匯和消化西方的形與色。他兼作油畫與水墨,雙管齊下,就是為了在藝術造型規律上打破東西方之間的壁壘。
吳冠中先生一向強調筆墨當屬於時代,時代內涵變了,筆墨要跟著變化,根據新的情況創造出新的筆墨。他在意向的道路上不斷精進,為這條道路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他也因此走遍各地,用現代手法描繪祖國家園、山川氣象,使中國主題、中國思想、中國風景得到現代語言的展示,廣為人民群眾接受與喜歡。
這三個方面讓我們看到了吳冠中先生“東尋西找”的真正意義,它是在東西交融的文化語境中尋找到藝術發展的坐標。從“東尋西找”到“東西貫通”,是吳冠中先生藝術的邏輯發展,也是中國藝術立足於世界文化之林的高境界。
今天的中國文化仍然處在中國與世界文化更深層次的相遇、碰撞與激蕩的情勢之中,要求我們要像吳冠中先生那樣以寬闊的胸懷和充足的膽識看待挑戰與機遇,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時代藝術。
(作者: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