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糧食要有保障,咱們的“菜籃子”也要更豐富、更物美價廉,培育更加優良的蔬菜新品種也是我國科研工作者正在攻關的方向。
這兩天,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蔬菜大棚試驗地裏,白菜迎來了花期。棚內工作人員正在將所有盛開的花朵除去之後,再進行授粉。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育種首席專家 張鳳蘭:過去大白菜只在秋冬吃,都是種植一季吃半年,現在可能大家已經感覺到了,隨時隨地想吃白菜了都可以買到。到了目前的這種狀況,實際上是我們育種上一些突破,我們在夏天能夠種的品種是特別耐高溫的品種,即便是外界的溫度非常高,大白菜依然可以結球,使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大白菜。
張鳳蘭是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大白菜育種崗位科學家,她培育出80多個新品種能夠滿足春夏秋播配套等多樣化需求,鞏固了我國秋大白菜品種的國際領先優勢,解決了長期缺乏冬春和夏季栽培專用品種的難題,實現了大白菜週年生産和均衡供應,帶動了我國大白菜品種的更新換代。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育種首席專家 張鳳蘭:比較突破的技術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我們叫小孢子培養,也就是這個沒有成熟的花粉的培養技術,可以使我們的育種年限縮短。那過去我們一直説我們培養一個品種需要大概10年的時間,如果我們用花粉的小孢子培養技術可以使育種年限縮短到4到5年,就可以縮短一半。
張鳳蘭還提到,傳統常規蔬菜育種技術落後、成本高、週期長、精準度不高、費時費力。隨著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快速發展,高通量分子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技術,苗期即可實現大規模群體的精準篩選鑒定,使得育種週期和投入成本大幅縮減。目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成功建立國內領先的蔬菜高通量分子育種前景選擇和背景選擇技術以及主要蔬菜的DH育種技術。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 溫常龍:高通量分子育種技術應該説是長期制約我們國家,包括蔬菜在內的農作物、動物育種的一個重要的“卡脖子”技術的一個短板。我們是在國內第一個引進高通量分子育種平臺的單位,包括開展分子育種檢測的,傳統的話我們過去一個技術員可能説加班加點一天也就做一、兩千個位點的檢測,現在像我們實驗室,一個半小時就可以做1萬多份樣本的檢測,一天可以超過10萬份。
據了解,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培育出的自主知識産權的蔬菜新品種達500多個,新品種年推廣面積達2000萬畝,為菜農增收100億元以上。育成的“京葫36”系列西葫蘆、“京穎”“京美”系列西瓜、“京番”系列口感番茄、“京研”螺絲辣椒、貝貝南瓜、迷你黃瓜等品種集高産、優質、抗病等優勢已經成為我國蔬菜産區的主栽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