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世界盃這樣的重大賽事上,直接任意球往往能夠成為決定一場比賽的關鍵因素。1998年世界盃,在171個進球中,有6個任意球直接破門,比1994年的3個有了很大提高,而且這還不包括阿根廷與英格蘭比賽中那個經典團隊配合最後由薩內蒂打進的入球。
任意球越來越成為各隊的殺手锏,紛紛對此進行專研,到2002年世界盃時,在全部161個進球中,有9個來自於任意球直接破門,進球率高達5.5%。然而,從那時開始,任意球破門的次數就逐年下降,2006年世界盃總進球147個,其中有6個直接任意球破門,進球率下降到4%;2010年,則只有5個,進球率持續下滑到3.4%。而在本屆世界盃,只有瑞士隊在與法國隊的7球火拼中,用大力低平抽射打進1粒任意球,以及梅西在對陣尼日利亞比賽的一腳任意球破門……
戰術擠壓 不讓對手輕易獲任意球
近兩屆大賽的結果顯示,國際足壇的趨勢是越來越關注細節。無論是聯賽還是歐洲盃、世界盃,最後奪得錦標的往往不是進攻最兇猛的,而是犯錯最少的球隊。有效控制對手的得分機會成了立足之本,而定位球,特別是危險地帶的定位球,往往會成為打破平衡的一點。隨著大數據管理概念的流行,在高水平比賽中,無論是運動戰還是定位球中,防守人員的跑動和站位已經極為精確,這才有了見招拆招般的發球方球員鑽進人墻製造“漏洞”的戰術。而隨著各支隊伍極力規避危險,在球門正面的扇形危險區域內造犯規的幾率也會自覺減少。以球風比較彪悍的加納與美國為例,兩隊在2006年世界盃小組賽最後一輪相遇時,一共出現了48次犯規,而在本屆世界盃上兩隊再次碰面,加起來才只有22次犯規。而在荷蘭與智力的比賽中,智利隊全場僅有10次鏟球……除非萬不得已,雙方都避免給對方任意球機會,特別是在本方門前30米內。一方面對於任意球的佈防更加細緻,另一方面是創造任意球的機會越來越少,這就使得任意球在比賽中得分的幾率持續減少。
球越高科技,進球越不易?
2002年、2006年和2010年的世界盃用球分別名為“飛火流星”、“團隊之星”和“普天同慶”,這三屆世界盃的任意球直接破門分別為9個、6個和5個,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比賽用球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直接任意球得分卻越來越少,不得不説,皮球的確對任意球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德國與南非世界盃的兩代用球都過於平滑,這使射門和任意球的運動曲線發生突然偏向或變速,飛行軌跡也飄忽不定,容易令門將對球路産生誤判,也更不易打進任意球。為本次世界盃定制的比賽用球“桑巴榮耀”,則是在被詬病為飛行軌跡飄忽的“普天同慶”基礎上,改善了球的對稱性和均勻性。通過風洞測試顯示,這次的足球所受阻力是歷屆最低的,球皮從32塊減少至6塊,這6塊皮間的接縫處凹陷深度的加深,也令球在發出時線路更穩定。但這造成了儘管球速提高,卻更容易被門將捕獲或擋出,本屆世界盃不少射門儘管會造成帕特裏西奧和阿金費耶夫那樣的脫手,卻很少再有像小羅2002年吊射英格蘭時那樣詭異的線路。然而,直接任意球最致命的因素並非速度,而是下墜的弧度。球皮的變化導致了皮球的飛行弧度不夠,飄忽性不足。瑞士隊的那個直接任意球破門,是利用防守隊員跳起後的空當大力抽射,純粹以速度取勝,並沒有什麼神奇弧線。
青黃不接,任意球大師稀缺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10多年裏,世界足壇誕生了一大批任意球大師,他們各有絕招,貝克漢姆的圓月彎刀、羅伯特·卡洛斯的勢大力沉、米哈伊洛維奇的天外飛仙、齊達內的精確制導……在他們中,齊達內在2000、2004年歐洲盃和2006年世界盃,均有直接任意球破門的成績;而曾在意甲完成單場任意球破門帽子戲法的米哈伊洛維奇也在1998年世界盃和2000年歐洲盃攻入直接任意球。
除此之外,卡洛斯、貝克漢姆、皮爾洛甚至C羅等任意球大師也都在大賽中率有斬獲。但隨著這些人中大部分退役,僅剩的也都進入職業生涯暮年,狀態不復當年之勇,進球也愈加困難。如今,缺乏任意球大師,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在本屆比賽的球員中,雖然身體更強壯、跑動更積極,但在技術細膩的任意球射門環節和前輩們有巨大的差距,C羅、梅西、皮爾洛算是最有實力也最有機會直接任意球破門的了,C羅的“電梯球”名揚四方,在經歷上賽季在皇馬的輝煌後,身體明顯疲勞,競技和精神都不在狀態,加上傷病影響,尤其是在隊友極為不給力、球隊面臨出局的情況下,C羅甚至提前向媒體宣告自己已經“認輸”,在與德國隊的比賽最後階段,他曾獲得一個位置絕佳的任意球,卻泄憤一般踢中人墻,這也是他當下心態的最佳寫照。而梅西的任意球以多變著稱,但本賽季他跟隨巴薩一起沉淪,儘管曾有直接破門的紀錄,但在巴薩隊中主罰任意球的機會有所減少。不過,阿根廷已經提前晉級16強,接下來的比賽中,我們或許還有機會看到梅西任意球破門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