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
“老師,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是為了明理。”
“什麼是明理,為什麼明理……”
一張張純真的小臉、時而皺眉思考,時而認真點頭……伴隨孩子們清亮的朗讀,我們走進了正在國家話劇院進行的經典作品《名賢集》朗誦互動節目現場。2017年6月20日,來自北京市西城區58名小朋友、200多名家長、教育一線的老師、藝術專家、教育專家、政府代表以及媒體人聚集一堂,打破傳統舞臺限制,以互動為基礎,展開了一場耳目一新的藝術教育。
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舉辦的2017年第三屆中國原創話劇展暨西城百姓戲劇展3月份拉開序幕,本次戲劇節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原創話劇、傳統戲劇、非遺傳承、走進校園藝術表演等,更是推出了劇本朗讀會,文委貼近民心的環節設置,旨在推動中國舞臺藝術原創力同時,更好發揮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社區,並親近更廣泛的家庭。
本次《名賢集》藝術教育誦讀會,由北京國音朗誦藝術團和北京國音德勝少年朗誦藝術團共同演出。國音創作班底負責人提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經典的作品和內容,教你如何去尊敬別人、如何去愛世界、什麼是正直、什麼是善良、孝的意義和內涵又是什麼,這樣的為人、治家的道理值得我們去解讀。我們如何把經典內容進行當代的表達,能夠用通俗易懂、有溫度的方式把優秀的文化價值傳承給下一代,帶著這樣的共識和思考,我們把藝術專家、教育專家請進來,與孩子互動、與家長交流,以《名賢集》作為載體,嘗試用誦讀會的藝術形式,共同展開一場心靈的真誠對話。
區別於一般的朗讀,《名賢集》誦讀會有3大特色。
其一為內容創作適應時代語境。《名賢集》作為一本兒童啟蒙讀物,自南宋以來廣為流傳。書裏收集了歷代先賢雅士為人、處世、治家的格言、警句、諺語,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組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中很多成語和格言名句流傳至今。國音創作團隊保留精華,刪減不適於當下生活的語句,在內容上更貼近時代語境。
其二是藝術形式強調互動。誦讀會上,臺上台下的小朋友呼應誦讀,老師與學生一問一答,“馬有垂韁之意、狗有濕草之恩”原著中的經典格言與故事再現深入淺出,古代內容與現代作品的跨時空融合……全場誦讀打破傳統的舞臺界限,第三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組委會秘書長傅維伯、北京戲曲家協會駐會副主席楊乾武、《新劇本》雜誌副主編林蔚然、國音朗誦藝術團團長連勇、德勝少年宮主任榮飛雪在誦讀論壇中拋百家觀點,臺上台下沉浸在“課堂”中,就藝術教育進行的一場學生、家長、老師與專家的全場對話。
(右起依次:傅維伯、楊乾武、榮雪飛、林蔚然、連勇)
其三為家庭積極加入,百姓現場參與度大幅提升。誦讀會是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到其中,有5歲的幼兒園小朋友,有小學五六年級的少年,有70、80後的家長,也有40、50年代的隔代老人,年齡跨度之大,互動溝通之廣,大大提升了百姓參與的積極性。“我被深深的觸動了。好的內容是跨時代跨年齡的,我們更願意參與這樣的藝術當中,與孩子一同成長。”現場一位家長在聽完《兒嫌母醜》後動情的表達著自己的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引導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西城文委作為本次誦讀會的主辦和指導單位,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誦讀會接近尾聲,文委領導、國話領導、國音負責人與在場的老師、家長和孩子們共同誦讀《少年中國説》,鏗鏘有力的聲音將本場誦讀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