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他利用大海養大黃魚帶大家致富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9月30日 13:3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颱風對於靠海吃飯的水産養殖戶來説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大陳鎮,一個叫陳招德的人,2015年7月11日下午,超強颱風“燦鴻”給他造成了至少1500多萬元的損失,今年8月10日淩晨,同為超強颱風的“利奇馬”再次向他正面襲來......

   陳招德,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大陳島。1984年時,他大著膽子和幾個朋友承包下了一家改制後的國營水泥預製廠,開始了創業之路。學過電工、焊工、軌道安裝等等建築技能,靠著自身技術過硬,心細膽子大,拿下了大陳島上風電站的基礎施工和配套設施施工任務。

  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大陳島上的供電問題,當地從國外引進了一套風力發電站,這個工程的風電站的基礎施工和配套設施施工被陳招德拿了下來。可當時島上缺乏精密測量儀器,而施工標準要求風力發電機基座的水平誤差在4毫米之內。

  陳招德和同伴們左思右想,決定採用連通器原理——在一根透明軟塑料管中灌滿水,以兩邊水面為標準測量水平誤差。

  施工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陳招德思維活躍,肯動腦、肯鑽研,解決了不少施工難題,令外方刮目相看,也在當地有了名氣。接下來陳招德專攻修路架橋,工程遍佈浙江省多個市縣,攢下了千萬身家。

  跨行創業

  2011年,一位朋友專程來找陳招德,衝的就是他多年海上施工積累的豐富經驗,朋友想把外地的一種海上養殖設施,搬到大陳島來養大黃魚。

  位於台州外海的大陳島,曾經有著豐富的大黃魚資源,是東海區重要的漁場。也正是由於野生大黃魚資源豐富,形成了江浙一帶愛吃大黃魚的飲食習俗,結婚、生子、坐月子等等場合的飯桌上都必須要有大黃魚的身影。

  當時陳招德的朋友提出,用竹竿建圍網,圈出一片海來養魚。這樣一來魚就有了足夠的活動空間。陳招德聽了之後來了興趣,他覺得這裡面有大商機。

  其實在2011年的時候,野生大黃魚就已經很稀缺了,市面上銷售的大多都是人工養殖的大黃魚。但人們還是願意比照野生大黃魚的形態來購買,要體型瘦長、顏色鮮黃、重量在一斤以上,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要有“蒜瓣肉”。

  大黃魚只有經過充分運動,肌肉緊實了,才能呈現出蒜瓣狀的肉,擁有蒜瓣肉的大黃魚在價格上要比沒有蒜瓣肉的高出不少。按照傳統的網箱養殖方式,大黃魚的活動空間受限,很難長出蒜瓣肉。

  有消費需求,建圍網養魚的方式又可行,陳招德説幹就幹。2012年,他聯合當地十幾個漁民,共同投資900多萬元成立合作社,選擇在大陳島這片深度20米左右、海流通暢的海域,建設大型圍欄養魚。

  大陳島海域風高浪急,很受颱風“青睞”,想在這裡養魚,風險實在太大了。周圍的人就沒有一個同意的,大家都覺得建築工程做的好好的,幹嘛去折騰養魚啊。

  如何抵禦颱風侵襲,是擺在陳招德面前的第一個大難題。陳招德認為,他最大的優勢和本錢就是自己的團隊擁有著豐富的海上工程經驗。

  朋友提出的竹竿建圍網,給了陳招德一個靈感,自己有成熟的海上施工技術與豐富的經驗,他可以到更深、更遠的海上建設圍網,他想讓自家養殖的大黃魚在各方面都無限接近真正的野生大黃魚。陳招德帶領團隊,花費近兩百萬元,向海下打了一百多根水泥樁。

  長期的海上施工讓陳招德知道,放進海裏的大多數物體,包括普通的尼龍網,表面很快會長滿藤壺、海藻等生物。如果網孔長滿這些生物,水流不通透,就像是在海裏多了一堵墻,遇到颱風更容易被強大的波浪摧毀。而如果像傳統網箱那樣,隔三差五的人工換網、清洗,費時費力費錢,根本不現實。

  搞工程,陳招德是一把好手,可養殖大黃魚,卻被小小的海洋附著生物難住了。為了解決難題,陳招德開始多方打聽,他聽説有一個專家團隊正在大陳島做銅合金材料的養殖試驗,專門為了對付附著生物。

  他得知銅合金做的網不容易長附著生物,但是在試驗階段,到底行不行,陳招德心裏也沒底兒,不過他還是帶著圖紙找上了門兒,説出自己的想法後,科研團隊的成員都覺得國內外都沒有先例,難度太大,但等到看到圖紙的時候,這些科研人員都來了興趣,反過來追著陳招德交流技術上的難點。

  半年後,一個造價近千萬的大型養殖圍欄,在大陳島海域建設完成。單單一個網的造價,就超過300萬元,是普通尼龍網的10倍。

  2013年4月,陳招德買來五十二萬尾魚苗投入海裏,按照他的計劃,在年底的時候就能收穫四五十萬斤的優質大黃魚。如果説建造圍欄,陳招德以前的施工經驗能夠幫上忙,那這養魚,陳招德就是個實打實的門外漢了。

  到了出欄的日子,陳招德發現,用大圍欄養出來的魚,品質沒有達到預期,就連自家人都覺得不好吃。最終這批魚只能以三四十元一斤的價格賣掉。養魚的第一年,陳招德沒賺到錢,還賠進去四五百萬元。

  大圍欄的空間足夠魚在內活動,可魚的品質卻沒有達到預期,問題到底出在哪?

  蒜瓣肉

  向專家和其他有經驗的養殖戶請教後,陳招德找到了癥結。按照大圍欄的養殖密度,一次最多能養四五十萬斤魚,雖然當初陳招德也是照著這個目標投放的魚苗,但他忽略了大黃魚是個群居性的魚類,經常扎堆在一起,活動範圍嚴重受限,因此,第一批魚和普通的網箱養殖並沒有什麼區別。

  2015年,陳招德投放了20萬尾大黃魚魚苗,把養殖容量降低了一大半,還減少了投喂飼料的量。

  大黃魚的肌纖維越緊實,蒜瓣肉越明顯,怎麼才能讓魚的肌纖維更緊實呢?道理很簡單——別吃飽、多運動。一旦大黃魚吃習慣了飼料,它們就會固定在一個位置等著,形成條件反射,只要有人來,魚就自己跑上來。其實在陳招德的圍欄裏,餌料生物很豐富,減少了人工投喂,魚自己就在圍欄裏找食吃了,還能達到讓魚運動的目的。

  為了能夠隨時了解魚的品質,陳招德每週都會撈魚回家嘗嘗。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像品種、飼料配方、投喂時間,甚至連幾點捕撈、如何運輸他都進行了研究,最終養出的大黃魚,得到了家裏人的認可,終於能出欄了。

  這批大黃魚的市場價格比普通的養殖魚高了一倍還多,這一年陳招德凈賺了300多萬元。

  陳招德賺了錢,並沒有只顧自己,而是把建設思路告訴了周圍其他人。他自己的養殖場誰都可以去參觀交流,並且虛心提取別人的建議。陳招德想帶著大夥兒一起搞圍欄養魚。自2014年起,一個個更大、更先進的養殖圍欄,在大陳島出現了。

  陳招德將自己賺來的錢又投入到了生産中,他想再來一場好收成。可事情並沒有順著他的想法發展。2015年7月11日下午,颱風“燦鴻”向大陳島正面襲來。

  那一天,颱風整整吹了一天,雖然陳招德當初在施工設計的時候已經充分考慮了抗颱風能力,可作為大陳島第一個圍欄養殖的人,傾注了陳招德無數心血的大圍欄,還是沒有能抗住,網破了,魚都跑了。

  成本加上附加值,這場颱風至少讓陳招德損失了1500萬元。

  陳招德組織工人對設施進行維修,在四週專門打了第二層樁進行結構加固。維修進行了兩個多月,就在圍欄改進接近完工的時候,陳招德決定再養一批魚,而且要養25萬斤。

  大陳島海域的水溫在十月份開始下降,其他養殖戶的説法是,最多再養兩個月,如果12月底之前還沒有捕撈上來,魚就會有凍死的危險。可陳招德還是買了25萬斤魚投到了網裏,他買的不是魚苗,而是別人家的成品活魚,一斤的價格就在20多元。

  因為颱風已經賠了1500萬元,維修設施又花了三四百萬元,如果再去買活魚拿來繼續養,25萬斤魚又是五六百萬元的投入,加起來這一年已經搭進去兩千多萬元了。在旁人看來,這不是有錢瞎折騰麼,可陳招德偏偏説,不出意外的話,這茬魚還能賣高價。

  陳招德利用的是時間差,也就是説,只要春節前把魚賣掉,就不會受到低溫的影響,而春節是大黃魚傳統銷售旺季,冷凍的大黃魚價格都在五六十元一斤,如果是新鮮捕撈的,那肯定會高,為此陳招德放手一搏。

  有把握的“賭”一把

  到了春節前,陳招德養的這批大黃魚被瘋搶,然而就在賣掉三分之二,已經回本的時候,陳招德突然喊停,剩下的魚不賣了。

  陳招德這是要讓魚過冬,可不是他自己説,進入正月寒流就會到來的嗎?這次的嘗試在當地大黃魚養殖上從沒有過,可陳招德依舊信心滿滿。

  陳招德對著自己的施工圖紙一遍又一遍的研究,他回憶起了小時候釣魚,發現的大黃魚的習性。

  陳招德的大圍欄,當時選址在一片二十米左右水深的水域,研究圖紙的時候他就琢磨,按理説20米的深度,水溫要比海面高0.8-1攝氏度,實際測量也證實了他的想法。而大陳島這一片海域,歷史最低的表層水溫是7攝氏度多,那圍欄底部就能到8攝氏度——這剛好是大黃魚存活的最低水溫。

  理論上來講,是可行的,但實際情況是怎麼樣誰也不知道。那一年,整個冬天,陳招德和大夥兒除了每天測量水溫,剩下的只有等待。

  嘗試成功了,和他預期的一樣,陳招德的大黃魚絕大多數都熬過了嚴冬,足足有6萬多斤。第二年一開春,別人家賣的都是冰鮮魚,只有他的魚是新鮮的,市場賣價一路走高,特別是五月一日休漁之後,更是供不應求,經銷商甚至上門來自己裝箱打包。

  敢於嘗試,讓陳招德這次多賺了三四百萬元,其實賺錢不是最值得高興的,而是陳招德獲取了大黃魚越冬養殖的經驗。他把圍欄分了四個倉,其中的三個倉,按照端午、中秋、春節這些銷售節點,分批養殖,保證每個旺季都正好有魚可賣。

  陳招德根據經驗發現,一斤左右的大黃魚最好賣,三個對應銷售節點的倉中的魚,都在恰當的時候剛好長到一斤多。剩下的一個倉,是用來專門養殖兩斤以上的大規格大黃魚,滿足高端消費需求。

  陳招德大黃魚實現了週年供應,正好可以彌補市場缺口,不過,煩惱也隨之而來。

  以前都是集中養,集中賣,可現在圍欄裏隨時有魚,訂單也是隨時都會來,很容易出岔子,一個疏忽就有可以造成損失。2016年,陳招德一次外出的時候,恰好有客商退訂了3000斤大黃魚。因為溝通不暢,導致這3000斤魚捕上來賣不出去,只能臨時找冷庫,將這批魚當做加工用的魚,低價賣掉,損失了十幾萬。

  消化尾貨

  陳招德意識到,養魚就花光了自己的精力,再要他去銷售,精力跟不上了,他思前想後,找到了女婿盧陽雨,給他派了個任務——把每次捕撈産生的尾貨,消化掉。

  陳招德為了避免完不成訂單,每次捕撈都習慣多捕一些,多出來的魚如果不能儘快賣掉,就只能低價處理。別看每次多撈的量不大,百十來斤,但一年累加起來,尾貨就有幾千斤,價值幾十萬元。

  盧陽雨覺得,既然是零散尾貨,零售出去最合適。可他思來想去都沒找到一個合適的渠道。岳父給的任務沒完成,他心裏自然著急的很,朋友看他心情不好,就約著他出去吃飯,盧陽雨順手帶了兩條自家的大黃魚過去,沒想到,大傢伙竟然都認為他帶來的是野生大黃魚。

  盧陽雨想要將大黃魚推銷給酒店,不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消費者親口吃到,起到推廣作用,將自家大黃魚的招牌打出去,實現零售業務的突破。

  如今,盧陽雨拓展的新型銷售渠道,已經從過去零散賣尾貨,擴展成了一個版塊,佔總銷量的20%,利潤更是佔到了30%。有人管理銷售,陳招德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大黃魚的産業佈局上,向其它養殖戶推廣他的銅合金圍欄養魚技術。

  陳招德下一步打算打造一個以大黃魚為主題的休閒漁業,吸引更多人來到大陳島。

  陳招德的膽子大是建立在心思細膩之上的,從城堡改制國營水泥預製廠,到10月份養殖投放成品大黃魚,再到後來的大黃魚過冬。有人説他愛賭,運氣好才賭贏了,其實他每次大膽決定的背後,都有著縝密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斷。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