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衣錦還鄉”建壩養魚賣千萬

三農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08日 09:0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趙志剛,四川省通江縣人,起初他去湖北闖蕩做建築生意,在不惑之年就賺到了人生第一個1000萬。那時的他,車裏放著幾百萬現金,帶著老家的母親去當地信用社存錢,大家見到趙志剛都一個勁兒地豎大拇指:這人有錢有實力。可是,到頭來趙志剛還是要繼續出去打拼。

   直到2015年,趙志剛又回老家了,這次回來,比之前的聲勢還浩大,除了隨行車隊和人員,更有考察的專家學者。大家詢問下才知道,趙志剛這次是被通江縣招商引資找回來的。四川省通江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趙志剛所在的興隆鄉貧困戶就達606戶,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村裏剩下的大多是空巢老人。趙志剛覺得自己也算衣錦還鄉,是時候為鄉里鄉親做些貢獻了,於是他便借這個機會,在老家考察起來。

  重操舊業惹人議

  整整半年過去了,趙志剛依舊沒有動靜,妻子朱清華坐不住了,她不曉得丈夫究竟要在家鄉做些什麼。其實不僅是妻子急,趙志剛本人也急,再這麼耗下去,自己這面子真的挂不住了。

  就在大家都一頭霧水的時候,趙志剛卻做起了曾經讓他賠錢的生意,養魚。

  當地的魚不好養,大家都清楚。首先,受地勢地形因素的影響,在當地很少有面積超過上百畝的平坦地塊,所以養魚方式主要是稻田養殖、水庫養殖、傳統流水養殖以及家庭式魚塘養殖,這些方式養殖畝産量不高,平均一千五百斤就很不錯了。其次,本地主導的流水養魚模式,會受季節性雨水少的影響,導致缺水。所以,“趙總”哪來的勇氣,怎麼就和養魚杠上了?

  大家雖心存質疑,趙志剛卻心裏有數,這半年的考察可不是白做的。他調查得知,每年在通江縣,人們對魚的消費需求在400噸左右,但就因為當地養魚條件的種種限制,養魚的人很少,75%的魚都需要從外地運過來,競爭對手幾乎沒有。而且,他從當地漁業局了解到一種養殖四大家魚的“秘籍”。這個“秘籍”便是池塘低碳高效循環養魚法,這種方法高度集約化,佔地小産量卻極高,畝産可以達到8000-10000斤,是普通池塘畝産的5倍。這種養殖方式不僅打破了當地養魚畝産一兩千斤的局限,還能夠規避流水養魚斷水的風險。

  競爭對手少,風險也低,趙志剛當即決定建設這種魚塘。受地形限制,趙志剛只找到了35畝適合建設魚塘的地塊,而且還要進行爆破排石,做護坡澆鑄,算下來這一畝魚塘的成本是平原地區一畝的6倍,再加上設備,前期已經投入500萬了。但讓趙志剛感到欣慰的是,這35畝魚塘的建設動用了當地40多名村民,增收上萬元。魚塘建好之後,趙志剛雇傭的都是當地村民去管理魚塘,這不僅僅是為了臉面,更重要的是能夠致富相鄰。

  為了能夠迅速看到效益和回籠資金,在魚的品種上,趙志剛選擇了生長週期短,長勢快適應能力強的德國外來品種,裸鯉。除此以外,趙志剛的魚塘裏還有草魚、鯽魚、白鰱等。

  2016年6月,趙志剛首批在川東地區使用高産魚塘養殖的魚,終於上市了。趙志剛找到當地最大的漁産經銷商,憑藉本地優勢,他的魚以高於當地經銷商收購價2元,一斤9元的價格收購,第一季就賣出了40噸,一畝純賺2萬元。一年養殖兩季,2016年,就賣出了300萬元,趙志剛也覺得自己臉上有光。

  迫在眉睫思轉型

  這次成功讓趙志剛堅定了繼續下去的信心,他徹底放下外面的建築生意,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既然一心一意回老家養魚了,那就要説到做到。趙志剛又投入建設了兩塊魚塘,魚塘面積擴展到200畝,這樣的産業和規模,讓他很快成了當地養魚行業的新聞,媒體也都爭相報道,還吸引到很多人來養殖地參觀。可有個人説了句話,不僅讓趙志剛感受到了危機,還讓他覺得有失面子。那人説,你養這麼密的魚,都是飼料喂的,送我吃我都不吃。

  而緊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魚塘的轉型和未來。2017年7月份,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風雨,引發當地大面積停電,而當晚已經入睡的趙志剛父母並沒發現停電,等早上醒來時才發現,池塘裏的死掉的魚撈都撈不過來。一夜之間虧損60多萬,這讓趙志剛看到了高産魚塘“一死一大片”的隱患。

  除此以外,趙志剛還發現了一個對高産魚有著致命打擊的漁産市場魔咒。每年的8、9月份是養殖戶出魚的高峰,而這個時間卻是很多酒店的消費低谷期。為了賣掉手中的魚,很多養殖戶不得不降低價格,搶佔市場,這個時期的魚價要比平時低2元左右。而對於趙志剛的高産魚塘來説,一旦高溫季節,魚不能及時出塘,高密度養殖就會增加魚的死亡率。再有市場壓價,利潤就會更少,所以魚塘的轉型已經箭在弦上迫在眉睫了。這時,電視中的一個報道,讓趙志剛靈機一動。

  建壩養魚賣千萬

  趙志剛從電視上看別人在河道裏養魚養得也很好,他就想到自己漁場旁邊就有條小河,過去是個電站,抗洪能力不錯,所以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魚放入河道裏養一下呢?抱著這個想法,趙志剛大著膽子嘗試了一下,結果他發現,放魚入河容易,可要捕魚上岸就很困難,時常是一網下去也捕不回來幾條。但趙志剛依然堅持這麼做,鄉親們都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其實,趙志剛自有打算,因為他了解到,很多當地人都很愛吃魚,對生態魚更是抱著一種“即便貴也能接受”的態度,所以,河道放養生態魚是有市場的。他改變投放方式,高産魚塘中養殖到2、3兩的魚,依照個頭大小輪捕輪放,放入河道中自然生長四、五個月之後,放養的得鱗片會更緊,體質好肉也結實。

  所以,即便這種放養魚不易捕撈,但只要是趙志剛從河道中捕上來的魚都會被搶購一空。而且這幾個月的時間差,能幫他錯過高峰賣魚,掌握市場的主動權,魚價也翻倍上漲,鯽魚最高可以賣到40元一斤,是當地市價的5倍,而草魚也能賣到15元一斤。

  嘗到甜頭的趙志剛在放養魚的養殖方式上繼續下功夫,為了避免河道缺水,他決定建壩養魚。之前也有人想建壩大規模養魚,但因為選擇河道的面積過大,遇到雨季雨量增大,壩被沖毀,魚也跑了。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和請教專家之後,趙志剛選擇了一條水域面積窄的小河道,將河道流水從原來的1.2公里延長到4.5公里,並建起了2米高的堤壩。這種河道中放養的魚深受高端酒店和農家樂青睞,一份魚在餐桌上能賣到80-120元一斤。趙志剛依舊請來當地村民負責跑腿配送,秉持著“死一條補一條”的理念,嚴格保證魚的100%存活率。此外,趙志剛更是將附近3000畝的山林流轉過來,投資2千萬搞起了鄉村旅遊,由此帶動很多人週末來釣魚,釣上來的魚10元一斤,親民的低價也成功吸引到更多顧客的關注。

  2018年一年,憑藉著高品質高口碑,僅河道中的魚就賣出300多萬元,再加上魚塘中的魚,趙志剛一年銷售額高達1500萬元,同時,他還建起400多畝茶園,300多畝果園。在趙志剛看來,當初“好面子”回老家創業,不僅讓他年銷千萬,更讓他帶動當地村民致富增收,這個“面子”,值得。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實時熱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