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第一書記進村來(黨建·駐村故事)

三農 來源:人民日報 2017年08月24日 17:1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016年6月30日,日照市民營企業黨委組織黨員開展黨建活動,向黨的95歲生日獻禮。

  人民視覺

  泰安市泰山區省莊鎮東孫村支部書記米鳳蓮(右一)向村民徵求意見建議。

  司 剛攝

  5年來,山東堅持省直單位&&,連續選派三輪、2714名第一書記,帶動全省各級共選派4萬多名第一書記進農村,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強班子育骨幹。帶班子,攏人心,抓制度,凝聚合力,激發活力,為幫包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全省第二輪第一書記共幫助調整村黨組織書記1136名,新發展黨員8653名,培養後備幹部17697名。

  建設施強基礎。從群眾最期盼、最關注、最困難的事情抓起,鋪路通水,架電修橋,亮化美化凈化。全省第二輪第一書記幫助7592個村通了柏油路,新修道路2.98萬公里,為5129個村改造自來水設施。有的外出務工返鄉的村民,到了村口不敢進村,還以為走錯了村。

  闖路子育産業。因村制宜、因戶施策,培育發展特色産業,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發盤活現有資源資産,實現村民致富、集體增收。全省第二輪第一書記共引進致富項目1.9萬個,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萬元,逐步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樹新風促文明。扶貧又扶志,富口袋也富腦袋,村村建起健身廣場、文化大院、農家書屋,開展美麗鄉村、“四德工程”、移風易俗等文明創建活動。打牌賭博的少了,鄰里之間鬧彆扭的少了。

  這哪是一碗粥

  這是鄉親們的情

  黑黢黢的碗,熱騰騰的粥,顫巍巍的手,鄰居70多歲的老太太,推開了第一書記吳曲波住的破舊小屋的門。吳曲波不禁眼睛一熱,“咕咚咕咚”把粥喝了下去。時隔兩年,吳曲波記憶猶新,他説,這哪是一碗粥?這是鄉親們的感情,將永遠成為他幹事前行的最大動力。

  從山東省臺辦到山東沾化富源街道西孔村,吳曲波這個“第一書記”,幹得有聲有響。今年4月,兩年挂職期結束,很多村民依依不捨:“真希望他能在村裏多幹幾年。”

  變村貌,辦實事

  第一次進西孔村,滿腔熱情的吳曲波猶如被澆了一盆冷水。“實在沒想到,比想象中要差那麼多。”吳曲波説。

  土路曲裏拐彎,土房淩亂失修。村委會桌椅缺胳膊少腿,電燈還是拉繩的。屋裏透風撒氣,火爐怎麼也燒不熱。一個半小時,只等來3名黨員,心情可想而知。

  當了25年兵的吳曲波,是個不服輸的人。他搶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機遇,與朋友一起搞了方案,反復徵求意見,説幹就幹起來。

  原有自來水年久失修,他多方努力,企業讓利一點,村民集資一點,村委自籌一點,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難題。

  投資105萬元,硬化村內道路6.36公里,打通斷頭路2條,他個人&&捐款2000元。整治溝渠,架設橋梁,路燈亮了,街道美了。

  “他經常穿著迷彩服,和大傢伙兒蹲地上一聊就是半天,一點架子也沒有。”村民孔慶峰説,“要是沒有吳書記,村裏不可能有這麼大變化。”

  眼前的西孔村,水泥道路,乾淨街面,一個個廢棄宅院變成了街心小花園。新村委會設了孔子學堂,小廣場上歌舞笑聲不斷。

  沒精打采、整天靠著墻根曬太陽的村民,有了精神頭兒,臉上放了亮兒。村裏填水灣建廣場的時候,很多村民義務出工出力。“趕路不走西孔路,嫁女不嫁西孔郎”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最欣慰的是,你帶著村民一起幹,村民信任你了,知道你來是真正為村民幹事的,工作更好開展了。”吳曲波説。

  上項目,抓增收

  出村往東五里路,一排圈舍映入眼簾,熱風帶來一陣豬糞味兒,“臺惠生態養殖基地”到了。

  “説一千道一萬,讓群眾脫貧增收,腰包鼓起來,才是扶貧的核心。”吳曲波説。

  省扶貧辦支持的100萬元,該怎麼花?萬一賠了怎麼辦?得知某公司要在沾化建設小豬育苗場,他遠赴該公司,商量、論證,直到萬無一失,才放下心來。

  沒想到回村裏一説,大家卻普遍質疑,沒技術,不掙錢,養啥豬?不如把錢給每家都分點兒。吳曲波沒有放棄,他開上自己的車,帶著村“兩委”成員外出調研,算細賬,終於達成一致意見。

  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豬舍起來了,兩萬立方米的魚塘建成了,每年可出欄育肥豬3000頭、魚蝦5000斤,村集體、貧困戶都有了穩定收入。吳曲波加入了好幾個養豬微信群,訂了十多種養豬雜誌,談起養豬頭頭是道,儼然一個“豬倌”。

  “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殘疾人、老年人怎麼辦?吳曲波引來投入不多、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強度不大的中藥材養殖項目。7戶殘疾人,每家發6個大盆,在家裏養殖土元並負責回收,僅此一項每戶每年可增收1000元以上。

  倡新風,聚人心

  “除了每年交幾次黨費去村委,以前很少有活動,幾乎都忘記了自己還是個黨員。”黨員趙培海説,“吳書記來了後,定期開會活動,給黨員戶掛牌,感覺很榮耀,再不&&幹好工作怎麼行?”

  吳曲波探索“夜會”制度,每月1日晚上,召集黨員和村民代表,議發展,解難題。有村民反映村裏紅白事太鋪張浪費,吳曲波記在心裏,先後參加了兩位老人葬禮全過程,接著與村“兩委”一起,拿出移風易俗方案,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成了風氣。

  “大家踴躍來參加‘夜會’,就是因為在這裡説的話有人重視了。”村支書孔祥連説。

  通過中國孔子基金會,吳曲波在村裏設立了全國第445家孔子學堂,倡導新風,弘揚傳統,“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吳曲波還自己掏錢,給孩子們買了書包文具。

  “以前孩子上學調皮搗蛋,自從上了孔子學堂,孩子就變了個樣兒,成績也提高了一大截。聽説吳書記和孩子有個約定,希望孩子考大學到濟南去,他在濟南等孩子。”村民馬景葉説。

  從小在城里長大的吳曲波,第一次走進如此真實的農村和農民中間。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改變農村,影響孩子們。

  背後的付出,非一般人可承受。“他妻子得了重病,孩子又面臨中考,為了不耽誤週一工作,他在濟南陪家人吃完晚飯,連夜開車回沾化,十一二點到村裏是常事。”省派第一書記沾化臨時黨支部書記王志剛感動地説。

  “他幹的這些事,如果不是用心投入,如果沒有真情,一樣也做不成。”富源街道辦黨工委書記劉志峰説。

實時熱點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