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民生中的民聲】
“作為外地人,能在南京上公辦學校,不交贊助費,不用托關係,真好!”在江蘇南京打工10年,來自河南的張澤雨一直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在身邊長大、在南京上學,是他們夫妻倆的夢想。
自20世紀90年代起,南京每年都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農民工子弟學校”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其中一些學校存在辦校條件差、教師素質低等諸多問題。2012年,張澤雨的兒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囿于“外地人”的身份,只能去紅山外來工子弟學校。“但學校並不能讓我們放心。”張澤雨説,學校裏不僅老師換個不停,甚至還會突然停課、提前放寒暑假,娃娃沒人管。
2014年,南京市關閉了紅山外來工子弟學校,800多名在校學生全部由玄武區櫻花小學負責接管。
“孩子現在上的這個櫻花小學,教師素質和教學設備都特別好,老師還會定期家訪。”張澤雨説,學校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兒子變得越來越開朗,一回家就説個不停,全是學校裏的事兒。“將來,孩子還能上公辦初高中,甚至能在南京考大學,俺娃往後不用愁了!”
如今,雖然南京每年有大量的農民工隨遷子女,但“農民工子弟學校”這一歷史産物已徹底消失了。據南京市教育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隨遷子女有9.06萬人,佔全市所有學生的17.3%,其中小學生7.04萬人,初中生2.02萬人。在所有外來工子女學生中,約有8.93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佔比達98.6%。這一切,都歸功於南京大力推進的義務教育均衡化。
近年來,南京堅持執行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讓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孩子一樣平等地享有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多虧了‘兩為主’的入學政策,我家的娃上了南京市雙塘小學。”説起這項政策,住在毛家苑小區的王海燕滿是激動。
義務教育均衡化,不只是入學機會的均衡,更是接受優質教育機會的均衡。
“成劍老師真棒!我兒子數學不開竅,沒想到被他點通了,成績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分。”南京市五老村小學學生林明的母親劉秀娣説,兒子讀的五老村學校以前師資力量一般,多虧輪崗來了位“名師”。“成老師不僅是名師,如今還是名校長哩!”
成劍是市學科&&人,工作沒多久就因業績突出被破格評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8歲時,他就當上了百年名校——南京市遊府西街小學的副校長。2013年交流到雙塘小學,用兩年的時間,就把雙塘小學變成了有口皆碑的“家門口新名校”。2015年再次交流到五老村小學做校長,在這裡成劍不僅教課,還帶了倆徒弟。
讓教師流動起來、為薄弱學校配上名師是實現基礎教育高位均衡、優質均衡的關鍵。近3年來,南京市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共計7800人,名師流動成了“家常便飯”。“給每一個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讓每一所學校都變成好學校,才能讓群眾從心底點讚,讓老百姓獲得最大的幸福。”南京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張生説。
(本報記者 鄭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