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洪信良:舉債“申遺”,咋像貸款做“生意”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8日 08: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舉債申遺成功後,該怎麼辦?《中國經濟週刊》近日發文質疑。貴州黔南的荔波縣,當年為了申遺,地方舉債約2億元,雖然與其它遺産所在地一起,其“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 在2007年榮膺世界自然遺産後,確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旅遊的發展與民生的增長,但“窮負債+資本運作”的快車,卻依然潛藏著多個發動機熄火的隱患。

  當然,荔波縣是一場豪賭中的幸運兒,2億元好歹掙到了一個“世界遺産”的名頭,讓人後怕的是,假如評不上這個名頭,這2億元拿什麼來償還?又叫誰來買單?據統計,目前全國約有二百個申遺項目,其中一百個進入預備申遺清單,按照聯合國一個國家一年只準申報一個項目的規定,還得苦等百年以上。由此看來,當年荔波縣這2億元很可能是要打水漂的。

  天可憐見,沒讓國家級貧困縣的老百姓陷入更大的困境。可不得不問,是誰給予地方官員權利,拿一縣百姓的生活作賭注,去博取一個虛名的?沒錯,古人是説“窮則思變”,但“變”也得基於理性的發展觀,不能因為貧困就可以胡變亂變,甚至不惜賭上全體百姓的“身家”。 一旦“賭”輸了,地方官員或許會因此擔上一定責任,但在舉國“申遺熱”的背景下,其仕途估計也不會受太大影響,承擔惡果的還是平頭百姓。

  申遺熱背後,多半是種一夜暴富的政績觀。但凡不能從切實的途徑謀求地方經濟發展的,就會産生一種投機心理,想走捷徑,想“四兩撥千斤”。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這上層建築竟異化成了“經濟”這基礎的墊腳石。就是“自然遺産”要成為搖錢樹,也得造橋修路,大興土木,甚至花幾百萬元造五星級廁所。這樣做既顯示出官員的“作為”,同時也可因此爭取國家更多的撥款。

  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唯一的期許是旅遊業的發展。只是這樣的“産出”也未必能成真。據報道,山西五台山申遺成功一年多後,旅遊收入不升反降,而五台山為申遺直接投入資金以及大拆大搬付出的經濟代價不下于20億元。可以預想的是,隨著人們對“世遺”關注熱度的下降,公眾旅遊消費將日趨理性化、多元化,未必會買啥“遺産”的賬,因為正如學者葛劍雄所説,“世遺”只是以往歷史的一個篇章,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者幾個重要階段,並非所有的“世遺”都是先進文化。

  事實上,想申遺成功後靠旅遊業賺個盆滿缽滿的生意經,原本是與“世遺”的宗旨相違背的。“世遺”旨在“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産”,申報“世遺”意味著承擔“保護”的責任,而不是變“世遺”為“生意”。有的國家就因為每年為維護已有的“世遺”支出太多,而停止了申報。像荔波縣就連為申遺背上的債都還不出,又何談“保護”?

  有人説,遺産保護是皮,遺産利用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不是還可以説,民生保障是皮,官員政績是毛?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