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瓊:“漂白蘑菇”風波是一場公信力較量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1歲的北京小學生張皓肯定不會想到,他關於“蘑菇被漂白”的調查結果,已經在成人世界裏引起了大波瀾。市場上銷售的蘑菇是否真正安全,有沒有熒光增白劑,有多少含熒光增白劑,正由此發酵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

  圍繞張皓調查出的“九成被漂白”的結論和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發佈“食用菌合格率為97.73%”的市場抽檢結果,一方面是工商局工作人員稱“小學生的檢測不科學”,中國食用菌協會表示“不相信小學生的實驗結果”,另一方面在一家網站發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選擇“相信小學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不僅調查結果相差甚遠,管理部門和公眾的判斷也涇渭分明地站到了對立面上。

  一個是肩負安全管理和檢測的權威部門,一個是11歲的小學生,無論是檢測手段還是信息獲取來講都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但從兩個結論擁護者的態度來看,則都對自己的判斷顯得很堅定,很有信心。

  更有意思的是,小學生張皓的調查實驗是從媽媽禁止他吃蘑菇受到的啟發,因為媽媽告訴他有媒體披露部分蘑菇含熒光增白劑,在沒有獲得進一步信息的情況下,他決定自己調查探尋真相。而食品安全管理部門的檢測結果則是由張皓的調查引發,在小學生調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報道見報後,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北京市場銷售食用菌熒光增白物質專項監測情況,稱在東城、朝陽、海淀、豐臺等區縣13家超市、市場共抽取132個樣本,其中有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合格率為97.73%。由此可見,在我們這個社會裏,一個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現,真相的調查,要從哪開始;一種市場上再普遍不過的食品,公眾疑慮的産生和消除,公共信息的發佈和獲取,是要沿著怎樣的路徑展開的。

  我們幾乎要沿著與蘇丹紅、瘦肉精等相同的路徑來認識蘑菇裏面的“熒光增白劑”。意外的是,一個喜歡探究科學的小學生站了出來,在媽媽和老師的幫助下,搞了個小調查和實驗,打亂了這種非法食品添加劑的認識程序。為了證明小學生的結論不科學,不足為信,相關管理部門有了迅速反應和信息公開的意識。可尷尬的是,老百姓並不買這種回應和公開的賬。很明顯,板子不能打在公眾的科學素養上,而是在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判斷上,兩個檢測結果比的已經不是檢測水平和科學性的高下,而是社會信任度。

  在很多次食品安全問題發生過後,“色澤過於鮮艷的食品不能購買”,不僅是工商部門一再發出的警告,也是一般老百姓都能夠普遍獲得的生活經驗。這種警告和經驗意味著,小學生張皓只是把公眾的疑慮向前推了一步,公眾事實上還站在食品安全監測的最前沿,處於“對自己負責”的位置上。不相信管理部門的“權威數據”,更相信自己的生活經驗,這説明,以往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公眾付出了高昂的健康代價,政府則付出了高昂的公信力代價。(李瓊)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