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朱述古:“蛋形蝸居”能否孵化一個群體的夢想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09: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東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剛畢業半年的北京某公司員工戴海飛利用公司設計創意,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為蝸居。該小屋利用竹條、釘子等製成。材料總成本6427元。蝸居裝有輪子可以挪動,一度曾遭物業驅趕,如今放在單位樓下。(12月2日《山東商報》)

  我寧願從象徵意義上打量這位青年創造的傑作。這個剛剛大學畢業步入社會的小夥子,實際上是一個群體的典型代表。他們有活力,有熱情,有幹勁,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們在這個城市日夜奔忙,卻很難找到自己的棲身之地。他們難以獲得成就感,甚至難以獲得認同感。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完全有理由把“蛋形蝸居”視為當代青年表達感受、感情與感悟的行為藝術。

  “蛋形蝸居”象徵著艱辛的命運。他們懷著創業的夢想來到城市,沒有原始積累,不得不白手起家。他們白天在工作崗位上揮汗如雨,夜晚拖著疲憊的身軀穿過萬家燈火的城市,很想美美的睡上一覺,卻發現自己一直是城市的過客,而不是歸人。但蛋形蝸居又象徵著不屈的精神。沒有一隻高翔的小鳥不是從蛋中孵化而出。這個群體夢想用雙手改變著命運,希冀“提著今日種種千辛萬苦,為明天換一些美滿和幸福”。他們的字典裏永遠寫著奮鬥,奮鬥,奮鬥。

  在他們的父輩的故事中,確實有很多依靠奮鬥改變命運的傳奇。他們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父母眼中的英雄。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那種依靠拼命工作改變命運的願望其實只是幻影。報道中的小戴就表示,父母年紀大了,卻仍然在奔波,希望給他存錢娶媳婦,“他們不知道以他們的工資水平,在北京買套房需要工作兩三百年”。房子,事業,家,每一個名詞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直到把青春壓得喘不過氣來。

  不能不説畸高的房價不僅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也無情地澆滅了一代青年的夢想。試想,如果一套房子就足以讓一個青年為之奮鬥終生,那麼,青春時期的豪情壯志將最終異化為一套房子。房子成為青年一代的最高理想,民族的精神怎能不矮化,祖國的未來又怎能不讓人憂慮?

  從“蛋形蝸居”我想到了流行一時的《春天裏》。這首深深感動著70後、80後的歌曲,歌詞中“沒有信用卡沒有她”、“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表達的是一代青年的焦慮,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病灶。因為沒有一個公平的起點,這些來自底層的青年不得不懷著深深的挫折感、相對剝奪感和自卑感投入人生的奮鬥歷程。如果沒有社會的關愛,如果不通過制度革新為青年人的個人奮鬥提供一條光明的通道,那麼,如此揪心的歌詞很可能成為他們青春的旁證——“在這陽光明媚的春天裏,我的眼淚忍不住的流淌……”(朱述古)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