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郝洪:與艾滋病鬥爭不是與艾滋病人鬥爭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09: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摘要:請讓我們銘記並努力踐行“與艾滋病作鬥爭,而不是與艾滋病人作鬥爭”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中國廣西山村的6歲孩子阿龍,成了中國艾滋病感染人群的“代言人”。這個父母雙雙因患艾滋病離世、與一條黑狗相依為命的孩子,他的孤獨與淒涼讓無數人為之流淚。(相關專題: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

  一個人的家、一個人的晚餐、一個人的未來,這是媒體所描述的阿龍的現實生活。因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大家庭的溫暖與他無緣,親戚不接納他,年邁的奶奶隔天過來為他做頓飯就走;因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他被當成異類,沒有玩伴,醫生甚至不敢處理他因做飯而燙傷的小手;因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社會隔斷了他與外界的通路,學校對他關上大門。

  而這,又何嘗不是大多數艾滋病病人的現實生活。孤獨、貧困,被歧視、被疏離、被排斥。儘管自艾滋病被發現以來,消除艾滋病歧視一直是全球需要共同實現的重要目標,但是,對患艾滋病人群的冷漠與恐懼仍然如艾滋病病毒一樣,在我們之間傳染、蔓延。

  直到今天,在一些人心中,艾滋病仍是骯髒、混亂、糜爛生活的代名詞。當我們給艾滋病貼上道德標簽,當我們因恐懼而遠離甚至抵觸艾滋病人群的時候,也為自己的冷漠找到了一個貌似正義的藉口。

  恐懼會遮蔽我們的雙眼,令我們難以洞察艾滋病的傳播現狀,不能知己知彼、有效對抗。2009年,衛生部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評估結果表明:截至2009年底,估計中國現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4萬人。而據最新統計,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萬餘例。74萬和37萬,相差一倍的數字之間,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痛苦的灰色地帶,它意味著因害怕被歧視而拒絕治療的人,意味著更多潛伏的危險。冷漠同樣會蒙蔽我們的心靈,無形中影響著一些地方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開展,甚至成為逃避責任的“擋箭牌”。

  科學的進步告訴我們,和其他許多傳染性疾病一樣,艾滋病與人類一定的社會文化行為密切相關。近30年來,艾滋病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擴散,已從單純的文化背景上升到經濟、政治背景,這是為什麼貧困地區艾滋病病發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定要給艾滋病貼上標簽的話,那它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所共同面臨的難題。

  回看阿龍,網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阿龍送來食物和玩具,更為阿龍送上一個個溫暖的擁抱。他們的確給阿龍帶來了快樂,但他們能徹底帶走阿龍的憂傷嗎?在被國際社會譽為“抗擊艾滋病典範”的烏干達,那句著名的口號:“與艾滋病作鬥爭,而不是與艾滋病人作鬥爭”,請讓我們銘記並努力踐行。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