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規劃病”是“城市病”的主要病因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5日 1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魯寧

    今天,人民日報刊發長篇記者觀察,感嘆“北上廣”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集中暴發,離宜居越來越遠。作為生活于上海的市民,筆者對此的感觸已積累了許多年。

    “城市病”帶共性的病症主要包括人口膨脹、空氣污染、交通擁堵、房價高企、安全脆弱等等表象特徵。

    “城市病”在上世紀30年代開始暴發,最早染上“城市病”的城市如舊金山、底特律、紐約等美國大城市,到上世紀60年代,巴黎、倫敦、東京等特大城市也程度不同染上了“城市病”。進入新世紀後,新興經濟國家開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城市病”在印度、墨西哥、巴西、中國的特大城市蔓延開來,且“病情”的發展程度和速度都大於、快於發達國家。在中國,現階段的“城市病”以“北上廣”最具典型性。

    然而,縱觀全球城市化進程的歷史演進,“城市病”並非城市的不治之症。“城市病”不但可治,若在治療過程實施如中國的中醫理論所主張的“辯證施治”,不但“城市病”有望根治,而且施治過程還是城市脫胎換骨、重獲新生的過程。所言“脫胎換骨”指,城市經濟結構趨於階段性合理,産業層次實現階段性提升,城市功能實現階段性轉型升級,衡量宜居性好壞的主要指標明顯改善。

    因工作性質關係,筆者每年均會多次往返于京、廣、滬之間,往返次數越多,對“城市病”的感觸也越深。筆者以為,當下國內以“北上廣”為典型的“城市病”,其主要病因緣自各自城市歷史和現實互相糾結形成的“規劃病”。三城市的政府受級差地租的強烈誘惑,都把各類城市資源投入于市級中心城區和各區的區級中心城區。這就造成上下班人流車流的單向集中甚至是爆發狀流動,交通人為擁堵之外,商務成本、商住樓租金、商品房價格、餐飲及各項消費服務價格均被呈整體性的過分拉高。這些“病症”的背後,所反映的就是發展規劃定位的急功近利甚至於錯亂,因此,把“規劃病”視作“城市病”暴發的源頭病因,邏輯上是能夠成立的。

    本世紀初,在“北上廣”三城市中,“城市病”的病症數上海最重。當時上海的思路是在市區遠郊打造九座産業、商業相對集聚的“新城”,投入資源不算少,無奈軌交規劃沒有先行,投了三四年都難見效果。2004起上海籌辦世博會軌交建設大規模啟動,但又是二三年過去,遠郊新城建設仍然乏善可陳。據筆者觀察,問題出在新城建設只注重做增量,不注重新城建設與中心城區産業存量的結構調整互相挂鉤。2006年後,遠郊新城建設規劃與中心城區産業升級、工廠外遷、經濟結構轉型、新産業必須園區化落戶等政策互相銜接,幾年下來,遠郊新城建設立即有了模樣,産業、商業和人口集聚效果出乎政府預料。如此一來,遠郊新城綜合性宜居的比較優勢,對中心城區的産業、商業和人口産生了愈來愈強烈的吸引力,目前,變化仍在加速進行中。

    筆者工作單位和居住地段都在上海中心城區,這幾年的直觀感受是,上下班交通擁堵狀況一年比一年改善,甚至上半年與下半年都能感受出交通的變化。因為白天工作時間單向擁入中心城區的私家車和公務車逐年遞減,空氣質量有所好轉,房價雖然被調控組合拳硬壓著,但這幾年甭管中心城區的房價被一輪輪炒作而爆漲,但中心城區的商品房租金卻維持了基本穩定。這説明中心城區的租房者有所下降----這當然也是宜居性有所改善至少是沒有繼續惡化的一個衡量指標吧!

    上海“城市病”病症在逐步指標上有所好轉,還遠談不上治愈。但從目前的趨向觀察和分析,只要繼續以科學的規劃為龍頭,以城市産業升級、結構調整、功能轉型為抓手,假以時日,“城市病”是可以醫治的,至少先做到不再繼續惡化。筆者相信,上海如此,北京和廣州也應當如此。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