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時言平:那些被“標準答案”綁架的想象力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5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審議《重慶市義務教育條例(草案)》時,重慶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健康發出這樣的感慨。

  無論是數據説話還是切身感受,中國孩子想象力匱乏已然成為一大隱憂。“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從愛因斯坦的話中可以想象,一個缺乏想象力的社會必然導致文明發展的先天不足。正因想象力缺乏,從而影響到社會創造能力低下,“中國創造”才難成氣候。

  想象力,作為一種後天影響生成的能力,跟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環境淵源甚深。因而,破解之道也在於改變文化土壤和教育環境。審視目前的文化土壤,儘管表面上呈現百花齊放的場景,但是在價值內核上,依舊比較單一,所以北大才子柳智宇出家才一度引發社會驚詫。只有文化多元,才會學會尊重別人的文化選擇和生活想象,而不是以所謂大眾價值觀去剝奪他人的自主選擇。

  而就教育環境而言,由於統一高考的存在,學生要奔著大學校門而去,首先就必須奔著標準答案而去。從小學起,我們就開始學習怎麼歸納文章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應

  試教育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思想,這便是標準答案。這,無疑是對學生想象力的扼殺。以至於連主觀作文都會出現“零分作文”。

  調查説中國學生計算能力排在第一,在數學運算上這當然非常值得驕傲。但是如果把數學機械運算放到社會想象力的培養上去,那也許就是一場災難。複雜的計算可以靠電腦完成,但想象力恐怕不是電腦所能代勞的,因為沒有統一運算和標準答案。

  無論是文化背景還是教育環境,我們似乎都在追求某種“標準答案”:人人爭當道德楷模,殊不知道德範疇本就模糊;人人都想有所成就,其實成功的道路有千萬種,成功與否的界定也很多元……在“標準答案”的主宰下,任何偏離標準的想象都成為異端。

  人終究不是機器,可審視四週:學生時代的中心思想,社會上的種種窠臼,“標準答案”模式嵌入骨髓,壓縮和扼殺著人們的想象空間,從而製造了想象力危機。“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之所以艱難,想象力的缺失恐怕是個重要的因素。而要提升社會成員想象力,文化的更加開放和價值的更為多元恐怕是唯一齣路。一個開放的社會,其想象力不該被“標準答案”所綁架,“標準”的解釋權也不該被人為壟斷。(時言平)

更多 視頻排行榜